【聯合報╱記者詹建富/台北報導】
全台類風濕性關節炎(簡稱RA)病友約10萬人,專家提醒,即使局部疼痛減輕或不痛,但關節仍可能持續發炎而被破壞,建議每3個月回診,由醫師以超音波追蹤,並調整用藥。
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嘉哲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常見自體免疫疾病之一,好發中年女性,往往因關節紅、腫、熱、痛,嚴重者甚至變形,終致喪失功能。
目前故宮展出,由聯合報系主辦的「幸福大師─雷諾瓦與二十世紀繪畫特展」,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陳怡行表示,雷諾瓦本人就是類風關患者,他47歲得到類風濕性關節炎,晚年作畫時,把變形的手用繃帶纏住插入畫筆,忍著痛一筆一筆畫,其畫風卻帶給世人溫暖、幸福感。
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協會秘書長張玲媛表示,RA就像是「不會死的癌症」,最近針對全台457名病患調查發現,67%認為影響日常體力活動,有33%必須常請假,12%表示影響性生活。她說,許多罹患RA的中年婦女,發病時連扣釦子、開門、拿鍋鏟都做不到,非常辛苦。
病友簡秋美說,她4年前被診斷出RA,發病時兩腳好像被鐵釘釘住,起床時關節就像鎖螺絲,連刷牙都張不開口,所幸近年生物製劑上市,症狀緩解,重拾生態導覽員的生活。
北醫附醫風濕免疫科主任張棋楨表示,很多RA患者不覺得關節痛,以為已控制,殊不知發炎可能持續,造成關節破壞,病患應每3個月定期回診。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