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穿高跟鞋導致壞死截趾!「拇趾外翻」釀全身歪斜、痠痛
不少女性希望腿部看起來修長,常穿著高跟鞋,但一名女子年輕時熱愛穿尖頭高跟鞋,卻因為腳板寬大,導致30歲就拇指外翻,之後更因為外翻產生的溝縫容易藏汙納垢,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最後腳趾壞死,面臨被截趾的情況,甚至醫師連麻藥都沒上,用剪刀剪掉壞死的腳趾時,她都絲毫沒有痛覺!
拇趾外翻的後果
拇趾外翻導致腳掌不安定,可能會造成全身骨骼、關節歪斜,出現O型腳、膝蓋痛、肩膀痠痛、腰痛、偏頭痛、自律神經失調等病症。
造成拇趾外翻的原因
鞋子不合腳:大趾外翻的形成,絕大部分與不良的穿鞋習慣有關,主要是鞋跟太高或楦頭太窄,大拇趾往小趾的方向擠壓,造成大趾內側的關節韌帶磨損退化。
走路方式:穿鞋走路時,不常使用腳拇趾,而是使用腳趾根部區塊走路。使腳底肌肉不發達,造成腳大拇趾彎曲。
拇趾外翻程度
拇趾外翻,是足部大拇趾往該腳小趾方向彎曲症狀的總稱。若大拇趾根部凸出的骨頭及腳掌側邊的連線延伸,和大拇趾間的角度大於15度,就是拇趾外翻。
預防方式
● 鞋跟不能太高,半吋到一吋間走起路來最輕鬆。
● 楦頭要夠寬夠長,讓腳趾頭可以自然往前伸展。腳掌比較寬的人記得要挑寬版的鞋子。
● 要有足弓的支撐。足弓是一個很特殊複雜的構造,足弓讓雙腳可吸收每個步伐的衝擊,以及支撐和推進的穩定度。足底筋膜炎、進行性扁平足、以及大趾外翻,大部分都與足弓有關。
● 選鞋子一定要親自試穿,包括楦頭的空間、足弓的支撐度,都要親自試穿感受舒適度。
● 鞋面的材質要柔軟且不要有車縫線,也可到醫療用品店挑選矽膠的保護貼片,減少突出部位的摩擦。
已發生拇趾外翻,要注意什麼?
初期通常是因為與鞋子摩擦,大趾根部突出部位的疼痛,或韌帶拉扯;中期比較大角度的大趾外翻,第二趾也開始彎曲變形,甚至與大趾交疊在一起。
由於大趾外翻一旦產生,變形會逐漸惡化,甚至疼痛到影響日常生活,則須考慮手術矯正。手術的治療可以有效矯正變形,改善疼痛的程度和行走的功能。如果手術後還是愛穿高跟尖頭鞋,拇趾外翻的狀況很快就會再復發。

媽媽經
提供媽媽最實用的生活大小事
網站:https://mamaclub.com/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動太多或太少皆可能引起 醫教2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閃到腰9成可自行好轉 復健科醫提醒3情況盡速就醫
婦人腰痠背痛到不行才揪出骨鬆病因 花5年救回骨質
刺青師傅長期彎腰下背痛 水冷式射頻解痛術改善疼痛
常嗆到是肌少症警訊!復健科醫一招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
運動傷害當下該冰敷還熱敷? 醫:有幾種情況增生療法助修復
走路常踢到地板、半蹲無力,肌無力警訊!2招測試下肢肌力夠不夠
跑步出現「跑者膝」疼痛困擾 學會這三招明顯改善
女子下背痛長期無法入睡 原來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
退化性膝關節炎別急著開刀 先讓醫師試一試這方法
全身痠痛可以推拿、整骨嗎?骨科醫師:4種情況不建議!嚴重恐脊椎骨斷裂
移工做脊椎手術 匿名恩人幫大忙
醫病天地/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 超音波導引注射改善
醫病天地/9旬嬤跌倒骨折 骨鬆症害的
醫病天地/騎單車騎到手麻 原來手腕尺神經損傷
健走會讓小腿變粗? 醫揪「常見錯誤」:走來走去不算運動
阿嬤髖關節退化難走路 醫師一招治療重拾走路樂趣
蹲跪盤腿坐易退化性關節炎!預防關節退化,4件事平常就要做到
健身完請人推壓竟致骨裂 復健醫:運動後拉筋自己來
8旬嬤1周跌2次骨折開刀!醫師公開「常跌地點」教保命防跌
驕傲的翹臀痛到睡不著!33歲女確診梨狀肌症候群
預防脊椎側彎?專家傳授簡易居家脊椎矯正3運動
前十字韌帶斷裂一定要手術嗎?醫師:這個情況建議開刀
年輕運動員膝韌帶再斷風險達28% 蘇麗文:復健一輩子
高齡髖關節骨折一年再住院率達64.5% 醫師教你這麼做
膝蓋老了嗎?這類族群看過來 1分鐘自我檢測馬上知
9成人有過下背痛困擾!常見6大症狀你有嗎?
下背痛、坐骨神經痛如何舒緩? 物理治療師教坐椅子就能做的「簡易動作」
小五女童肩頸僵硬腰酸背痛 可能背書玩3C引起脊椎側彎
健康主題館/長期長短腳 小心骨盆歪掉
猜你喜歡
控血糖先吃菜再吃肉?專家揭正確進食順序:大部分人都做錯
痛風不能吃豆類製品?醫:限錯飲食對控制尿酸沒用!真正不能吃的是這些
女友下體狂流「寶可夢」般墨綠色液體 男聞味道瞬間崩潰
女連忘密碼2日憂患「年輕型失智」 精神科醫師這樣說
常嗆到是肌少症警訊!復健科醫一招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
7種大便型態代表什麼?醫:4種情況要當心,盡早就醫
抗氧化、降脂又保肝 中醫教你不知道的陳皮吃法
小便顏色混濁、泡泡多…有問題嗎?7種尿液健康狀況,一次詳解
手抖、行動慢…恐罹巴金森氏症,一張表自我檢測
走另外一條路線回家…打破習以為常讓大腦更靈活!保持睿智的5項生活小事
別小看PTSD 太魯閣號事件 醫師:這三類是高危險群
如何讓大腦得到高效休息 腦神經科醫師給出這個建議
你是落枕高風險群嗎?醫提醒:伴隨其他症狀當心
清明節前後最容易犯春睏 中醫建議多吃2食材解疲勞
媽祖遶境徒步遠行 醫師提醒注意2件事避免致命風險
動太多或太少皆可能引起 醫教2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全台九萬人正在洗腎!日常一方式加速排除尿毒素
2名6歲童發燒腹瀉!原來都有養小烏龜 真相大白了
換季就全身癢爆!皮膚科醫認證蕁麻疹7大止癢攻略
太魯閣號事故災難 醫師:勿傳遞傷亡者片斷故事博關注
40歲男為帕金森氏症所苦 深部腦刺激術助恢復生活
閃到腰9成可自行好轉 復健科醫提醒3情況盡速就醫
喉嚨異物感可能與6大類問題有關 醫:這個部位的最要警覺
高血糖引起肌肉不自主抽動!糖尿病診斷4標準,2項符合即確診
你又胃食道逆流了嗎?醫揪「常被忽略的傷胃習慣」,睡覺姿勢也有差
4歲男童右側腹股溝發現鼓起未就醫 1年後疼痛不適
4種毛病腳痛 加鞋墊有助好走
肥胖對血管危害多大?醫:大小動脈都可能出狀況
婦人腰痠背痛到不行才揪出骨鬆病因 花5年救回骨質
洗髮精加水稀釋用更久?皮膚科醫揭「可怕下場」
很少覺得肚子痛表示很健康?3種「病態便秘」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