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張棋楨/北醫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
風濕科門診中,有兩種常見的老年人疾病,一是退化性關節炎,二是骨質疏鬆症。兩者皆會造成肢體活動受限,讓生活品質劇降而心情沮喪。
尤其骨質疏鬆症,由於不立即引起症狀,卻慢慢破壞骨頭,往往到了骨折才知患了骨質疏鬆症,易被忽略。
根據國內研究,65歲以上婦女,因骨質疏鬆症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機率約20%,一旦脊椎骨折,死亡率將增加9倍,其骨折再發率也增加2至4倍,若發生髖骨骨折,一年內死亡率高達15至22%,存活者中約半數可能行動不良,需依賴別人照顧生活起居。
骨質疏鬆症無聲無息,毫無預警。臨床上病人大多因突發性之骨折引起劇痛而求醫。嚴重者由於脊椎多處骨折,身高會愈來愈矮,背部彎曲駝背,出現瀰漫性慢性背痛。常見骨折位置為脊椎、手腕及髖骨三處。
骨質流失必須達30%以上,X光片才出現異常,因此不能用X光測量骨質密度。「雙光能X光吸收儀」可以用來精準測量腰椎、髖骨、前臂及全身骨質密度。
世界衛生組織對T值(T score)小於2.5判定為骨質疏鬆症,T值越小,10年內骨折機率越高。
如果已發生骨質疏鬆症,只補充鈣或維生素D3,無法扭轉病情,必須積極接受治療,根據國外風濕病雜誌研究,只要增加骨質密度2至3% 就可降低骨折機率達40至50%,骨鬆患者應持續用藥才能有效增加骨本。
藥物治療可減緩症狀,減少骨折發生,卻無法使骨勢回本,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建議趁早從年輕時展開預防,包括飲食與運動,進而延年益壽,骨頭健壯能動,人生才能享有更高的生活品質。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