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廖乙臻/台北報導】
黃姓阿嬤「倒退走」當運動,以為能強骨,卻不慎跌斷脊椎;檢查後發現,阿嬤骨質密度不足。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調查發現,許多民眾對骨鬆仍有錯誤迷思,以為多運動、食補就能治骨鬆。
骨鬆症學會針對台北市、新北市、高雄市等五都,一千五百位四十歲以上民眾進行調查,有三成四受訪者以為,只有女性才會罹患骨鬆、骨鬆不會致命,六成六的人以為運動可以治骨鬆、七成六認為食補可以增加骨質密度。最新數據還顯示,民國九十七年各縣市髖骨骨折人數共四萬人,新五都就占了五成以上。
六十八歲黃姓阿嬤聽說倒退走對身體很好,天天倒著走,一不留神摔了一大跤,導致脊椎骨折;送醫後發現,黃阿嬤骨質密度不足,只有負一點九。骨折後,阿嬤天天臥床,連洗澡都要靠家人,身體、心理都吃足苦頭。阿嬤穿了一整年背架,並服用骨鬆治療藥物,好不容易才復原。
六十一歲、經營小吃店的李太太,常要搬重達十五公斤的飲料桶,不時會背痛。但她不以為意,以為只要吃小魚乾煮粥或起士,就能補鈣。去年,她赫然發現,自己的褲子竟然變長,拖到地板,一量之下,褲腳竟要改短三公分。檢查發現,李太太骨質密度嚴重不足,高達負三點二,已有脊椎坍塌現象。
上年紀的人身高「縮水」、駝背,常被視為老化的正常現象,卻可能有脊椎塌陷問題。骨鬆症學會理事長陳榮福說,這時再繼續搬重物,很可能骨折,非常危險。
陳榮福說,骨質密度介於負一點一到負二點五之間,即代表骨質不足,為骨折高危險群,應盡快就醫。他說,骨鬆造成的威脅不亞於癌症,以骨鬆性髖骨骨折舉例,一年內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十五至二十,與乳癌末期死亡率相當,千萬不要以為骨鬆是小病輕忽,應培養正確觀念與習慣,才能「保密防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