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林煥欽/署立豐原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關節疼痛是許多人的困擾,退化性膝關節炎更是常見。
退化性關節炎好發45歲以後中老年人,主要症狀是疼痛、腫脹、畸形和功能障礙。當手、頸、腰、膝等可動關節出現疼痛或痠痛,或晨起有僵硬感、關節變形,關節活動時產生嘎啦的雜音,關節活動範圍受限時,都需要注意。
退化性關節炎易使關節內軟骨磨損、軟骨厚度減少、失去彈性,當關節間隙變得狹窄,此時行走或運動時,產生的力量會直接作用到軟骨下方的骨頭,使骨頭變性、硬化、壞死,變成囊狀空洞,常合併發炎,所以稱為退化性關節炎。
除45歲以上中、老年人外,有關節外傷史、家族史、肥胖、骨質疏鬆症患者、經常蹲著或運動者都容易得退化性關節炎。
●常見中醫治療如下:
1.傷科療法:利用中醫理筋推拿療法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袪瘀止痛,滑利關節,理筋散結。其原理乃是增加血液內鎮痛物質,達到通絡止痛。
2.針灸療法:針灸有鎮痛作用及提高身體免疫力,臨床上多根據關節疼痛的局部或附近來取穴針灸,利用針灸止痛,已被國內外中西醫師認同與廣泛運用。
3.薰蒸療法:中藥薰蒸可促進關節局部溫度升高、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消除瘀積物,解除關節肌肉的痙攣,消除炎性水腫,降低關節內的壓力;通常利用袪風除濕、活血去瘀等中藥材,藉由熱力將藥效透裏,達到效果。
4.藥物療法:根據病人退化性關節炎症狀的不同,利用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礎原則施藥。
●退化性關節炎常見證型:
1.肝腎虧損,氣血不足型:關節疼痛反覆發作、關節變形、關節活動無力伴有耳鳴、腰酸等症狀治宜補益氣血、滋養腎,溫經通絡。
2.肝腎不足,脈絡瘀阻型:膝關節痠軟無力,行走時步伐不穩,休息後仍會痛,夜間易痛醒,刺痛感,久站久行及上下樓梯疼痛加劇治療時宜補益肝腎、強筋壯骨、活血通絡。
3.風濕熱痹型:關節紅腫熱痛,遇冷則疼痛緩解,遇熱則痛增,手一碰到患部就痛,治療時宜清熱利濕、通經止痛。
4.風寒濕痹型:關節腫脹痠痛較嚴重,關節活動不便,不時都感到疼痛,下雨天或寒濕天氣更嚴重,治療時宜袪風勝濕、溫經通絡。
●日常生活保健常需注意事項:
1.運動:運動可有效改善關節周圍肌肉肌腱的強度與柔軟度,減少關節僵硬與疼痛,促進周圍血液循環,加強肢體平衡及穩定度,太極拳、游泳、慢走等運動較合宜。
2.注意正確姿勢:為保護關節,避免蹲姿、跪姿,以減少膝關節負荷與磨損;提重物時保持背部直立,使用大關節作支撐,把重量分散在幾個關節;彎腰取物,要先蹲下再取物,分解動作不要一次完成。
3.適當休息:活動後應適度休息,避免關節過度勞損。
4.必要時應使用柺杖或助行器:關節不適就要藉助輔具,減輕受損關節壓力,不要怕旁人異樣眼光。
5.應睡較硬實的床:常腰背部疼痛者,盡量使用較硬的床,避免關節變形及加重負擔。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