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嘉義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林美儀表示,原則上,年齡會影響到骨質含量,且傳統中醫認為,腎藏精,精生髓,髓居於骨腔中,以滋養骨骼,所以骨質疏鬆跟腎有關係。
林醫師指出,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骨質疏鬆症為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調養失宜,久病失治,老年衰變,用藥失當所引發,主要是腎失所養、腎精不足、髓減骨痿,或腎虛、脾虧、血瘀、肝鬱等。腎虛髓虧則容易出現駝背、骨折、骨痛、身高變矮、腰膝痠軟、視物模糊、發脫等症狀。
林美儀進一步指出,腎虛又因虛寒、虛熱等不同而分為腎陽虛、腎陰虛等,治療偏重補腎填精、強筋壯骨,強調以補腎為主,佐以健脾、活血、疏肝等治法,或以補脾為主,佐以補腎,脾腎同補,常用中藥包括龜板膠、桑椹、女貞子菟絲子、五味子、枸杞子、制首烏等能夠益腎填精的中藥材。
此外,杜仲、鹿茸、鹿角片、淫羊藿、仙茅、狗脊、續斷、阿膠、肉蓯蓉、紫河車、補骨脂、懷牛膝、菟絲子、巴戟肉等藥材則具有溫補腎陽、益腎補精、強壯筋骨的功效。預防保健方面,建議民眾應維持適量的運動、均衡的營養、足夠的日照、避免不良的生活與飲食習慣,包括偏食肉類、過量飲酒與吸煙等,便可做好骨骼保健防骨質疏鬆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