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治療》除之後快? 謹慎評估 別白挨一刀
【元氣周報/記者林宜靜/報導】
「醫師!我的骨剌需不需要開刀?」這大概是骨科醫師在門診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大部分骨刺 不需要開刀
花蓮慈濟醫院榮譽院長陳英和表示,骨刺這名字取得不是很好,望文生義,會聯想到如鯁在喉、芒刺在背,好像非得「除之而後快」。其實絕大多數的骨刺都是不用開刀的,很多人是白挨了一刀。
陳英和強調,「骨刺」是漸進性的,絕對有足夠的時間讓醫師和病人準備,更不需擔心年紀太大,可能承受不了而事前去做一些預防性手術。如果身體狀況可以供需平衡,與骨刺可以相安無事,建議不要躁進決定開刀。
髖關節、膝蓋→置換人工關節
骨刺多半都長在哪裡?最常見頸椎、腰椎、膝蓋、髖關節。長在髖關節與膝蓋部位的骨刺,標準治療方法就是置換人工關節,將退化、不穩的關節連接處磨平,置換人工髖關節。
現在人工髖關節多為金屬鈷鉻鉬合金、髖臼內襯高耐磨的高分子聚乙烯,健保有給付,但如果要使用陶瓷的髖臼內襯,差額由民眾自付。
脊椎→神經減壓或關節固定
至於脊椎部位的骨刺,由於此處骨骼組織非常複雜,而且「牽一髮動全局」,即使非常熟練骨科醫師也不敢大意,開刀前務必仔細檢查,找出真正有問題的關節部位。
陳英和表示,骨刺手術主要有神經減壓法、關節固定法,視病人情況,有時兩種手術並用。
1.神經減壓法
將受到壓迫的神經腔,以椎板切開術或關節內視鏡,透過器械將增生贅骨或阻礙的軟組織清除掉,讓受壓的神經減壓,解除患部疼痛。
值得注意的是,神經受壓迫在症狀出現六個月內接受治療,會比較延遲治療來得效果好,骨刺並不可怕,醫病間充分溝通,才能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2.關節固定法
若骨刺嚴重退化已造成關節不穩定,必需進行關節固定,將鬆動、滑脫或退化的關節部位固定,或進行椎體間融合術。
關節固定手術先以鋼釘固定關節,在椎間盤進行融合手術。將要進行融合部位打開後,清除骨床上軟組織、粘黏物,以自體骨骼或人工骨骼的材質填補骨床,再以鋼釘將上下關節固定,通常約需一年時間,填補的骨骼材質會與自體骨骼融合成一體,要特別注意,手術後前三個月非常重要,避免手術部位發生移位。
鄰近關節受力大 會加速退化
陳英和表示,為使術後關節不至於僵硬、完全動彈不得,例如頸椎部位關節融和手術有一種軟性連結,在欲固定的兩關節以鋼釘串起後,在中間填入強韌仍會移動的人工材質。臨床上,一般人對頸椎手術心存恐懼,但國內頸椎手術有不錯的效果,術前醫病間充分溝通十分重要。
要注意的是,關節固定手術將原本不穩的關節固定後,原處骨骼受力的部位會移轉,例如脊椎第四、五節椎間盤因增生骨鬆動,將兩節關節固定後,可能影響鄰近第三、四節的受力變大,長期下來,加速隔壁關節退化,因此術後復健、保護十分重要。
保守治療沒效果 再考慮動刀
台北榮總骨科主任劉建麟指出,骨刺的治療方法,初期通常建議病人多休息、穿背架保護、給予藥物治療口服藥物或關節內注射藥物,配合物理復健,初期症狀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恢復,患者如果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骨刺也不會再發作。
骨刺要不要開刀有很嚴謹、明確的評估條例,如保守治療約三到四個月後仍無法改善,X光片物理檢查確認病人的贅生骨確實已壓迫到神經,症狀與發作次數頻繁,保守治療失敗,真的不行了才要動刀。
【2009/05/31 元氣周報】

元氣周報
聯合報推出元氣周報,健康的、樂活的、環保的,每週日隨報附贈,12版版版精彩。
訂閱元氣周報電子報紙:http://reading.udn.com/reading/paper.do?from_id=6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骨質疏鬆症族群男女有別 醫師曝為何男性發作晚且骨折更易嚴重
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腳踝扭傷腫得像「麵龜」 把握黃金治療期避免關節炎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女性過了更年期後,每3位就有1位可能因骨鬆而骨折 骨鬆中斷用藥骨折風險更高!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男性也有媽媽手 一動作可檢測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輕忽骨鬆恐增長照負擔!醫:友善居家環境,適度運動及補鈣
不可忽視的慢性病:骨鬆,輕忽恐增長照負擔
護理師肩膀腫如山被虧「大隻妹」 求醫找回美人肩
骨鬆最愛問/骨鬆中斷治療 骨折機率大增
疫情間心情煩悶 長輩因細故吵嘴血糖竟狂飆
退化性膝關節炎打PRP還是玻尿酸好?醫師建議這個選擇更好
女老師頸部疼痛手痠麻 醫:問題在肩膀
中高齡休業後復工 易得類過勞症候群
退化性關節炎第一好發部位不是膝蓋!「這部位」發生率最高且女多於男
坐椅子稍用力 竟腰椎骨折!3大自我簡易檢測法揪出骨鬆高風險族群
醫病天地/防關節退化 避免太粗重工作
膝蓋退化怎麼辦?可以運動嗎?醫:教你退化性關節炎該如何復健,小心照顧膝關節避免疼痛!
感染新冠肺炎後,如何安全重返運動訓練?一表幫你評估「恢復運動量表的心理準備」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骨質疏鬆、長骨刺?醫:6種易長骨刺族群要當心,想預防需做好這些事!
骨質疏鬆症未積極就醫 獨居男跌倒造成多處骨折
五旬婦家務勞動致五十肩 中醫理筋推拿緩解疼痛
疫情外送忙碌 醫師提醒外送員注意職業傷害
疫情間少動姿勢不正易脊椎側彎 可做3式運動延緩惡化
猜你喜歡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猴痘證實恐家戶傳染 美CDC列6措施有效阻絕病毒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耳朵癢別亂挖,小心越挖越癢!醫指常見原因,4招有助改善
失眠睡不著?專家:與其努力睡覺 不如告訴自己「不要睡著」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女性注意!研究:夜間醒來多次恐與血脂異常有關
運動療法改善膝關節炎 專家教抬腳操強化大腿肌力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猴痘來了!卡介苗、天花疫苗疤痕怎麼分辨?2張圖看懂自己有無保護力
早睡早起才是健康的?醫師曝一件事方為改善睡眠品質關鍵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胸痛記住這口訣 出現這4狀況需注意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骨質疏鬆症族群男女有別 醫師曝為何男性發作晚且骨折更易嚴重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睡好覺、養好肝 5大類食物有助創造好眠循環
多吃蔬菜水果就能解除便秘?便秘分4類型,其中一種蔬果吃多反而加重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疾病排第二 北榮最新研究曝預防關鍵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心念決定了健康!許瑞云:根治腸躁症,從釋放壓力開始
50歲男裝心臟支架7年後胸悶竟又梗塞 再放1支架救命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