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關節照護:控制症狀 延緩病程進展
退化性關節炎在台灣常見於50歲以上,而65歲以上的老年人,每2人即有1人有退化性關節炎,現在是高齡社會,台灣高齡人口已佔總人口15%,要老得健康有尊嚴,關節照護很重要。
軟骨壞了 肌肉也會痠痛
聯合報元氣講座邀請台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主任李政鴻談「關節照護新觀念」,他強調,「強化肌肉、適度運動、補充營養、減少發炎、適時手術」是照護的五大原則。
李政鴻說,「關節軟骨」可緩衝走路的力量,吸收震動,保護關節。若有一側關節壞了,就會再壞另一個,例如左側壞了,變成靠右側支撐,進而也影響到髖關節。
關節與關節之間是軟骨,軟骨之間還有「半月板軟骨」。軟骨就像避震器,軟骨不好、關節就不好,若軟骨壞掉,人體喪失了關節避震功能,就會改利用肌肉避震,造成肌肉痠痛。「關節、肌肉吸收走路的震動,缺一不可。」
二級以後 惡化速度加快
哪些人容易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李政鴻指出,50歲以上、肥胖者(尤其婦女)、骨質疏鬆症、風濕性關節炎、運動員、經常蹲著做事、曾受關節外傷、家族有人罹患此症,都是高風險群。
李政鴻說,臨床上退化性關節炎的診斷會先照X光檢查。一級症狀:少量骨刺、骨贅、關節腔沒變窄;二級有明顯骨刺、骨贅、關節腔變窄(主要在內側);三級有中度多發性骨刺生成、關節腔明顯變窄、骨骼外型硬化;最嚴重的四級已無關節腔、骨骼嚴重硬化且明顯變形、有O型腿,兩個膝蓋靠不緊。需注意的是,從一級到二級症狀,惡化速度較緩慢,但到了二級以後,惡化速度會加遽。
減少蹲姿 肥胖者應減重
李政鴻說,目前美國骨科醫學會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準則是「症狀控制、延緩病程」:鼓勵患者從事低強度有氧運動、走路、游泳、或騎腳踏車;建議肥胖者減重;葡萄糖胺、軟骨素無法治療或預防退化性關節炎;針灸或矯正鞋亦無幫助;利用膝關節鏡手術沖洗關節,不但無效也徒增手術風險。
針對以上準則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物理治療、口服非類固醇消炎藥、使用適當護具、選擇適合運動、局部少量類固醇或玻尿酸注射、營養補充、再生醫學:PRP(濃縮血小板)、開刀。
高齡者要盡量減少蹲姿,蹲踞時關節承受的壓力,是站立時的2.5倍到3.5倍;另外,BMI>25的肥胖者一定要減重,只要減10公斤,關節負擔會減少很多。
降低發炎 就能延緩惡化
李政鴻說,退化性關節炎起因是慢性發炎,它會讓退化性關節炎不斷惡化:細胞激素不停活化、膠原蛋白TypeⅡ逐漸崩壞、軟骨基質大量流失、疼痛、慢性發炎,形成惡性循環,以上只要能阻斷一項,就能防止惡化。
口服非類固醇消炎藥,可短期使用,快速減少發炎問題,但因藥物易引起腎毒性、腸胃出血及心血管傷害等副作用,無法長期使用。若從飲食方面保健,哈佛大學推薦抗發炎食物有:番茄、水果、堅果、綠葉蔬菜、橄欖油、多脂魚類。高齡者飲食要減少:油炸、碳酸飲料、豬油、加工肉類。
李政鴻說,關節退化的起因來自於發炎反應,市面上有保健食品透過獨家冷萃濃縮技術,由天然植物乳油木果中萃取出活性關鍵元素──活關素75,安全性高,素食可用。活關素75經臨床研究證實,可有效降低關節發炎,改善患者關節疼痛、僵硬、活動力不適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可抑制軟骨磨損,效果優於葡萄糖胺;復健科臨床研究更證實可有效改善患者步態,行走上不費力,讓患者回復正常生活。
吃啥補啥 研究證實無效
以往國人觀念,吃什麼補什麼,其實都是不對的想法:葡萄糖胺、軟骨素、膠原蛋白雖是軟骨組成,但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證實葡萄糖胺╱軟骨素對退化性關節炎是無法治癒的;至於膠原蛋白在衛福部官網也清楚載明,目前無任何證據顯示對於延緩衰老有任何助益。
李政鴻強調,目前髖關節置換手術成功率已達九成以上,可再多用10年以上;施打玻尿酸可延緩退化、減少磨損,但不會再生軟骨,平均半年要打一次三針,三至五成有效。而血小板濃縮生長因子(PRP),對韌帶再生有效,但尚無定論對於軟骨再生是否完全有效。
醫生也提醒,除了透過治療減少軟骨發炎(減少內避震器的磨損),肌力訓練很重要(強化外避震器的能力),「要運動,越不動會讓肌肉萎縮」。可以適度伸展訓練,藉由膝伸直力量的增強,來減輕走路時膝關節的負荷。另外,減少關節過度彎曲,天冷注意局部關節保暖、使用護膝、柺杖等輔具保護自己的關節。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深夜被肩頸痛醒 當心是這種疾病找上門
「藍色生死戀」小恩熙病了才變腫? 醫師這樣分析
腰痛30年治不好 還他真相終於痊癒
有觸電痠麻感可別輕忽!名醫陳適安深受此病所苦
開車遇三寶!擦撞後脖子痛…不只是扭到而是罹這個病
人醒著的時間有71%都坐著!研究教你如何避免久坐的壞處
早上下床第一步特別痛…足底筋膜炎有哪些治療選項?
愛穿高跟鞋導致壞死截趾!「拇趾外翻」釀全身歪斜、痠痛
過年煮飯大掃除太操勞 腰酸背痛演變成五十肩?
「拍打拉筋治百病」真假?醫師:不要再拉長肌肉了!
女星稱過年煮什錦菜「切成五十肩」醫師這麼說
痛風突然痛到無法正常走?足踝外科名醫:這原因引起
骨科膝關節手術 醫師:不該有年齡迷思
台南信一骨科/膝關節手術 不該有年齡迷思
高雄中正脊椎骨科/女性患者過半數是家庭主婦
高雄義大醫院/及早養膝 用久一點再換不遲
台北郵政醫院/手術成功3要素 非關自費或健保
106年「全膝關節置換術」使用「健保特材」醫療院所排行
早中晚雙腳各重複30次!骨科醫教你保養膝關節這樣做
換膝關節必知!健保或自費 關鍵在塑膠墊片
骨科權威解析:3個關鍵問題 決定何時置換膝關節
人工膝關節那一種好?健保署長李伯璋這樣分析
按摩紓壓小心!「啪」一聲 椎間盤嚴重破裂
「豬年如意操」來了! 5招強心肺增肌力
從日常生活做起!醫師教10點預防椎間盤突出
簡文仁教「豬年如意操」 簡單5動作伸展關節、強化肌肉
年終狂掃除 復健科網球肘案例增2至3成
左腳沒扭傷、摔跤卻骨折 醫師說原因跟他路跑習慣有關
年假大掃除「網球肘」病號多 「震」痛很有效
不是身體所有的疼痛都來自肌肉!物理治療師這麼說
猜你喜歡
代謝排毒不求人!中醫師教百病全消3分鐘足療按摩法
她扭到腳12天後竟猝死!醫提醒這病比心梗更兇猛
「用口呼吸」壞處多!其中一項可能提高癌症的好發率
長期值夜的三高青年 不到30歲就中風
紅斑性狼瘡不是絕症 謝松洲醫師揭開「千面女郎」面紗
60歲的他20年從不感冒 為何突然就大腸癌晚期?
排卵針會讓更年期提早?國健署:謠言
睡多久才夠? 隔日精神狀態是指標
排卵試紙陰性率高 醫:女性都誤會這件事
專業觀點/不要亂挖耳屎 以免破壞表皮 失去防禦力
許金川/吃不明保肝食品 小心B肝病毒活化
骨科醫破解迷思:退化性關節炎非老化正常現象
手機夜間模式護眼?「加深疲勞」
突然不會拿筷子 奶奶竟是中風
聽說讀寫突然遲頓了 別輕忽可能是中風了!
貼片擋不掉的藍光 睡前用手機恐難入眠
吃藥,病就會好?醫師:憂鬱症的成因極其複雜
就差一步!戒菸功敗垂成都因尼古丁
耳屎堵塞?小心耳朵可能發黴了!
抽血後為何手臂瘀青發腫?止血4大常見錯誤你中了嗎
手指被蝦尾刺破 6旬婦下肢腫脹、發病身亡
潘懷宗/喉嚨痛該怎麼辦?讓紅綠燈號告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