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關節照護:控制症狀 延緩病程進展
退化性關節炎在台灣常見於50歲以上,而65歲以上的老年人,每2人即有1人有退化性關節炎,現在是高齡社會,台灣高齡人口已佔總人口15%,要老得健康有尊嚴,關節照護很重要。
軟骨壞了 肌肉也會痠痛
聯合報元氣講座邀請台中榮民總醫院骨科部主任李政鴻談「關節照護新觀念」,他強調,「強化肌肉、適度運動、補充營養、減少發炎、適時手術」是照護的五大原則。
李政鴻說,「關節軟骨」可緩衝走路的力量,吸收震動,保護關節。若有一側關節壞了,就會再壞另一個,例如左側壞了,變成靠右側支撐,進而也影響到髖關節。
關節與關節之間是軟骨,軟骨之間還有「半月板軟骨」。軟骨就像避震器,軟骨不好、關節就不好,若軟骨壞掉,人體喪失了關節避震功能,就會改利用肌肉避震,造成肌肉痠痛。「關節、肌肉吸收走路的震動,缺一不可。」
二級以後 惡化速度加快
哪些人容易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李政鴻指出,50歲以上、肥胖者(尤其婦女)、骨質疏鬆症、風濕性關節炎、運動員、經常蹲著做事、曾受關節外傷、家族有人罹患此症,都是高風險群。
李政鴻說,臨床上退化性關節炎的診斷會先照X光檢查。一級症狀:少量骨刺、骨贅、關節腔沒變窄;二級有明顯骨刺、骨贅、關節腔變窄(主要在內側);三級有中度多發性骨刺生成、關節腔明顯變窄、骨骼外型硬化;最嚴重的四級已無關節腔、骨骼嚴重硬化且明顯變形、有O型腿,兩個膝蓋靠不緊。需注意的是,從一級到二級症狀,惡化速度較緩慢,但到了二級以後,惡化速度會加遽。
減少蹲姿 肥胖者應減重
李政鴻說,目前美國骨科醫學會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準則是「症狀控制、延緩病程」:鼓勵患者從事低強度有氧運動、走路、游泳、或騎腳踏車;建議肥胖者減重;葡萄糖胺、軟骨素無法治療或預防退化性關節炎;針灸或矯正鞋亦無幫助;利用膝關節鏡手術沖洗關節,不但無效也徒增手術風險。
針對以上準則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物理治療、口服非類固醇消炎藥、使用適當護具、選擇適合運動、局部少量類固醇或玻尿酸注射、營養補充、再生醫學:PRP(濃縮血小板)、開刀。
高齡者要盡量減少蹲姿,蹲踞時關節承受的壓力,是站立時的2.5倍到3.5倍;另外,BMI>25的肥胖者一定要減重,只要減10公斤,關節負擔會減少很多。
降低發炎 就能延緩惡化
李政鴻說,退化性關節炎起因是慢性發炎,它會讓退化性關節炎不斷惡化:細胞激素不停活化、膠原蛋白TypeⅡ逐漸崩壞、軟骨基質大量流失、疼痛、慢性發炎,形成惡性循環,以上只要能阻斷一項,就能防止惡化。
口服非類固醇消炎藥,可短期使用,快速減少發炎問題,但因藥物易引起腎毒性、腸胃出血及心血管傷害等副作用,無法長期使用。若從飲食方面保健,哈佛大學推薦抗發炎食物有:番茄、水果、堅果、綠葉蔬菜、橄欖油、多脂魚類。高齡者飲食要減少:油炸、碳酸飲料、豬油、加工肉類。
李政鴻說,關節退化的起因來自於發炎反應,市面上有保健食品透過獨家冷萃濃縮技術,由天然植物乳油木果中萃取出活性關鍵元素──活關素75,安全性高,素食可用。活關素75經臨床研究證實,可有效降低關節發炎,改善患者關節疼痛、僵硬、活動力不適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可抑制軟骨磨損,效果優於葡萄糖胺;復健科臨床研究更證實可有效改善患者步態,行走上不費力,讓患者回復正常生活。
吃啥補啥 研究證實無效
以往國人觀念,吃什麼補什麼,其實都是不對的想法:葡萄糖胺、軟骨素、膠原蛋白雖是軟骨組成,但目前已有許多研究證實葡萄糖胺╱軟骨素對退化性關節炎是無法治癒的;至於膠原蛋白在衛福部官網也清楚載明,目前無任何證據顯示對於延緩衰老有任何助益。
李政鴻強調,目前髖關節置換手術成功率已達九成以上,可再多用10年以上;施打玻尿酸可延緩退化、減少磨損,但不會再生軟骨,平均半年要打一次三針,三至五成有效。而血小板濃縮生長因子(PRP),對韌帶再生有效,但尚無定論對於軟骨再生是否完全有效。
醫生也提醒,除了透過治療減少軟骨發炎(減少內避震器的磨損),肌力訓練很重要(強化外避震器的能力),「要運動,越不動會讓肌肉萎縮」。可以適度伸展訓練,藉由膝伸直力量的增強,來減輕走路時膝關節的負荷。另外,減少關節過度彎曲,天冷注意局部關節保暖、使用護膝、柺杖等輔具保護自己的關節。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腳踝扭傷腫得像「麵龜」 把握黃金治療期避免關節炎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女性過了更年期後,每3位就有1位可能因骨鬆而骨折 骨鬆中斷用藥骨折風險更高!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男性也有媽媽手 一動作可檢測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輕忽骨鬆恐增長照負擔!醫:友善居家環境,適度運動及補鈣
不可忽視的慢性病:骨鬆,輕忽恐增長照負擔
護理師肩膀腫如山被虧「大隻妹」 求醫找回美人肩
骨鬆最愛問/骨鬆中斷治療 骨折機率大增
疫情間心情煩悶 長輩因細故吵嘴血糖竟狂飆
退化性膝關節炎打PRP還是玻尿酸好?醫師建議這個選擇更好
女老師頸部疼痛手痠麻 醫:問題在肩膀
中高齡休業後復工 易得類過勞症候群
退化性關節炎第一好發部位不是膝蓋!「這部位」發生率最高且女多於男
坐椅子稍用力 竟腰椎骨折!3大自我簡易檢測法揪出骨鬆高風險族群
醫病天地/防關節退化 避免太粗重工作
膝蓋退化怎麼辦?可以運動嗎?醫:教你退化性關節炎該如何復健,小心照顧膝關節避免疼痛!
感染新冠肺炎後,如何安全重返運動訓練?一表幫你評估「恢復運動量表的心理準備」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骨質疏鬆、長骨刺?醫:6種易長骨刺族群要當心,想預防需做好這些事!
骨質疏鬆症未積極就醫 獨居男跌倒造成多處骨折
五旬婦家務勞動致五十肩 中醫理筋推拿緩解疼痛
疫情外送忙碌 醫師提醒外送員注意職業傷害
疫情間少動姿勢不正易脊椎側彎 可做3式運動延緩惡化
女子扭傷膝蓋仍慢跑致前十字韌帶斷裂 醫「種」還給她
肩頸疼痛懷疑確診?確診簡單2招拉筋 舒緩肩頸不求人
猜你喜歡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耳朵癢別亂挖,小心越挖越癢!醫指常見原因,4招有助改善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失眠睡不著?專家:與其努力睡覺 不如告訴自己「不要睡著」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