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後被醫師切下的碎骨,可以「廢物利用」。台北榮總在執行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只要病患同意捐贈,取下剩餘碎骨,經機器咬碎呈爆米花狀,再清洗、包裝、滅菌,研發成「第一代海綿骨碎片」,供骨癌、骨肉癌或骨流失患者填充遭侵蝕破壞的骨頭,作為異體移植之用,不僅感染風險低,還可有效利用珍貴骨頭組織、減少浪費。
北榮骨骼肌肉腫瘤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陳威明表示,骨骼移植來源包括大體捐贈和活體捐贈,因受國人觀念影響,大體骨骼來源較少,多是向接受髖關節或膝關節置換術的病人勸募術後的骨碎片,再提供其他骨科疾病患者移植。
2011年9月起,北榮和生寶生技集團產學合作,投入骨組織開發,研發出5到10毫米大小的第一代海綿骨碎片。
陳威明表示,一名37歲罹患軟骨黏液樣纖維瘤的婦女,是該院首位使用海綿骨碎片的病患,接受移植術後至今二年,恢復良好無感染。迄今全院已提供超過160名患者臨床使用,均無任何併發症。
不過,骨碎片移植尚未納健保給付,包裝容量不同的海綿骨碎片,要價2800元至14000元不等。
北榮關節重建科主任陳正豐強調,並非所有病患都需要海綿骨碎片,可考慮健保給付的人工關節或骨水泥填塞。只是,異體骨骼移植除能保留病人本身骨本,骨碎片也會生長為病人自身的骨頭,建議較年輕且活動量大的患者可考慮。
▇ 海綿骨碎片製程
手術取下捐贈者的剩餘碎骨→冰存→篩檢與評估→以機器咬碎→清洗:清除捐贈者的油脂和血水→包裝→最終評估→病患接受移植
資料來源/台北榮總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