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台北醫學大學參與的跨國研究發現,孕婦妊娠所處環境及懷孕月份,可能與孩子罹憂鬱症、第二型糖尿病等疾病風險高低有關。
參與研究的北醫大全球衛生暨發展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烏斯馬(Usman Iqbal)今天表示,研究統計分析台灣、美國與韓國數據,共超過千萬名病人資料;其中台灣樣本數有90萬筆,年齡介於20歲到50歲,資料庫橫跨時間達13年。
研究從病人出生月份推算母親懷孕月份及孕程所處環境發現,孕婦產前所處環境與未來孩子罹患憂鬱症、第二型糖尿病等疾病風險高低可能有關聯性。
烏斯馬表示,分析資料庫中台灣數據發現,孕程的前3個月適逢一氧化碳濃度相對高的10月、11月,出生的孩子罹患憂鬱症風險相對高。
研究發現,懷孕初期暴露於PM2.5較高環境,如台灣9月、10月及12月,不僅提高妊娠高血壓風險,也可能進而導致小孩高血壓及心房顫動風險;懷孕後期日照太少,影響維他命D吸收,可能增加妊娠糖尿病風險,進而影響小孩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風險。
不過,烏斯馬說,這些結果單純是從資料整理分析,但出生月份及未來可能罹患疾病間的是否有確切因果,不在這篇研究探討範圍。
烏斯馬表示,醫療保健數據分析為科學領域發展帶來新潛能,也為世界帶來改變,「揭露生產季節曝露環境對疾病風險的影響」跨國研究就是美國史丹福大學一名博士生將發想放上「觀察性健康醫療數據與資訊學會」(OHDSI)群組上,吸引很多人興趣,進而組跨國研究團隊完成。
這項由3國專家、學者與OHDSI合作的「揭露生產季節曝露環境對疾病風險的影響」跨國研究論文,已刊登在美國醫學訊息學協會期刊(JAMIA)。
烏斯馬表示,OHDSI的做法是建立一套共同的語言結構,將醫院電子健康記錄數據庫轉換為通用數據模型,建立一套放諸四海皆可的標準。如果能使用同一標準語言分析使用數據資料,將大幅改善醫療和病人安全。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