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東醫院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亞東醫院
30歲的初產婦,懷孕22週於本院規則產檢,上週來做高層次超音波,當超音波探頭放上去時,望著螢幕我不禁皺了眉頭,當下趕快把檢查做完後,把畫面停在子宮頸上,指著螢幕告訴她「你的子宮頸已經打開了,羊水囊往下鼓到子宮頸口,這是子宮頸閉鎖不全,要住院治療!」,於是連忙幫她聯絡產檢醫師安排住院。產婦與先生緊張的望這我說「這很危險嗎?可是我都沒有任何不舒服症狀啊?肚子也都不會痛,怎摩會這樣呢?」。
沒錯,這就是子宮頸閉鎖不全最令人煩惱的地方,通常都沒有徵兆,子宮頸無聲無息地打開,羊水囊膨出到陰道,孕婦覺得陰道有異物感來就醫才發現,此時已很難保住胎兒。更典型的故事就是突然發生破水,趕到醫院沒多久胎兒就跟著娩出,由於大部分發生在16-24週之間,胎兒幾乎無法存活。少數幸運的孕婦,剛好在例行產檢或接受超音波檢查時意外發現子宮頸閉鎖不全,運氣好的,子宮頸尚未全開,羊水囊還沒膨出,這時有機會治療保住胎兒。所以在以前婦產科前輩常告訴我們,這個疾病往往要犧牲第一胎,下一胎才能及早介入保住。
最大的不同就是有無規則宮縮。正常子宮頸長度約3-4公分,胎兒要娩出必須先有規則宮縮,造成子宮頸慢慢變軟變短變薄,然後擴張打開,有時也會先破水,再引起宮縮,然後子宮頸才會慢慢打開。一般早產也是多依循這個過程,一開始先有規則的子宮收縮,且有腹痛的現象,然後慢慢伴隨子宮頸變化,出現落紅出血。由於這種現象會持續一段時間,且症狀加劇之後才會導致真正的早產結果,通常孕產婦會因腹痛或出血先到醫院就診,有機會安胎延後產程進展。
「子宮頸閉鎖不全」則與一般早產不同,子宮頸變短打開並非規則宮縮所引起,病人沒有腹痛情況,偶爾只是覺得分泌物變多、帶有一點血絲而已,意外發現時,常常子宮頸已經打開3、4公分,或是一個水囊膨出在陰道中。臨床上更常看到是因羊水囊在陰道過久而破水,破水之後才引起宮縮造成肚子痛,到醫院沒多久胎兒就要生了,要成功安胎的難度極高,結局多是流產或早產。
答案是「原因不明」,真令人沮喪。不過臨床上有些危險因子,包括:曾經接受過子宮頸圓錐狀切除、子宮內頸大顆息肉或息肉狀肌瘤、子宮頸擴張病史(多次人工流產或中期的引產)、先天子宮異常(雙角子宮、單角子宮、先天性子宮頸長度過短等)及多胞胎,較容易發生子宮閉鎖不全的問題,但具有這些危險因子並不代表一定會發生。事實上,子宮頸閉鎖不全的發生機率非常低,大約只有1/500-1/2,000,有過這些情況的孕產婦在早期懷孕要多加注意。除了危險因子外,更重要是病史,如果曾經有在24週前發生妊娠中期流產者,很有可能是子宮頸閉鎖不全,此次懷孕必須更加小心。
這要看發現的時間點,如果因為閉鎖不全而破水者,破水後通常會引起宮縮,因為子宮頸已經開,往往到院後沒多久胎兒就生出來了,即使沒有馬上娩出,但因破水也安胎不了多久,在這週數預後非常不好。
如果發現時還未破水,但子宮頸已打開且羊水囊已經膨出到陰道,這時以「期待療法」為主,也就是持續臥床安胎,只要不破水,能撐到25週以上,胎兒才有較高存活機會,其成功率取決於羊水囊膨出程度。由於羊水囊鼓到陰道,有感染風險,有些人會給予預防性抗生素,另外可加上長效黃體素治療。因為絕對臥床,解尿和解便都不方便,病人要長期抗戰,又面臨隨時會破水的風險,心理壓力極大,這種狀況要考慮許多倫理問題,須好好和病患及家屬鼓勵與說明。首先臥床安胎以週起計,要先過25週才有機會,然後26週後存活率才會大增,即便如此,新生兒仍要面對許多極度早產兒併發症的風險,這些都要先說明清楚。期待療法看起來相當佛系,不過千萬不要小看,有些患者長期臥床後,羊水囊甚至慢慢縮回去,從許多文獻及我們的經驗看來,機會(胎兒存活)還是有的,不必過於灰心。
如果發現時羊水囊尚未膨出或只膨出一點還摸得到子宮頸,那治療就有多點選擇。其一是前述保守性期待療法,絕對臥床加上黃體素注射。其二是「拯救式的子宮頸環紮術」,將羊水囊推回去一些,然後把子宮頸綁起來,如果成功就有機會不用絕對臥床,甚至也可能出院。大家可能覺得手術會好些,但事實上根據文獻統計,兩者對胎兒預後並無差異。此外並非人人都能接受手術,例如:有規則宮縮或感染者就不適合接受手術。環紮手術也有其併發症,包括術後反而引起宮縮,必須長期住院安胎,留置縫線也有感染風險,術後也可能發生提早破水而失去縫合環紮效果,這些都須說明與患者了解,但如成功就有機會出院正常生活。至於拆線時間,一般是在36週,可在門診進行,若在此之前子宮開始收縮早產,就要剪開環紮縫線,以免子宮頸受傷。
至於雙胞胎甚至多胞胎,若發生子宮頸閉鎖不全預後較差,子宮頸環紮效果有限,多數文獻甚至認為沒效,以保守性期待療法為主,不過如果子宮頸長度尚可,也可試一試,這部分必須看患者整體狀況與醫師討論。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子宮頸閉鎖不全最好的方法,可惜要早期發現並不容易,有前述危險因子的孕婦,可以在懷孕中期約16-18週開始,較為密集追蹤測量子宮頸長度,如有疑似閉鎖不全病史者,甚至要再提早至14週起開始追蹤。不過多數子宮頸閉鎖不全孕婦是追溯不出危險因子的,然有些患者會有分泌物變多或帶有血絲,所以如果孕產婦有這症狀,應儘快就醫,以內診及超音波檢查子宮頸的的長度及狀況。
若不幸發生子宮頸閉鎖不全,寶寶也不幸失去了,應先把身體養好,然後在下一次懷孕時,在大約16-18個週左右,可安排「子宮頸環紮手術」,在子宮頸尚未有變化前進行「預防性環紮手術」,成功率相當高,預後也不錯,多半可支撐到足月。不過是不是每個有子宮頸閉鎖不全病史的孕婦,其後每胎都要做「預防性環紮手術」呢?其實也不一定,根據文獻統計,下一胎會再發生子宮頸閉鎖不全的機會只有約3-4成,所以並非都須做預防性環紮。一般可請這些孕婦從14-16週起連續測量子宮頸長度,一旦有發現子宮頸逐漸變短,再安排子宮頸環紮手術。
子宮頸閉鎖不全是一個不易預防的疾病,所幸發生率不高,孕產婦應對此疾病有正確認知,並隨時留心自身的異常狀況,該就醫時不要拖延時間,以免狀況變得更糟。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