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高詩琴/台北報導】
逢經期就血便,可說十分少見,但去年就發生在一名48歲女子身上。她每當月經來時,大便就會出血,原以為是經痛或痔瘡,診斷後才發現是子宮內膜異位,導致經血由乙狀結腸流出,造成血便。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林聰蓉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發生地點除了較為人知的骨盆腔,也有可能是骨盆腔以外的器官如胃腸道、泌尿道、中樞神經系統等。估計約有一成發生於胃腸道,大便出血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特別是月經期出現血便。
林聰蓉說,這位48歲的女性病人,過去一年來,每當月經來臨前,就會感覺左下腹部疼痛,而且大便會出血,持續3到4天。
林聰蓉表示,檢查時還一度懷疑這名病人是大腸癌。經過切片及電腦斷層檢查後,才確認為「乙狀結腸子宮內膜異位」,病人子宮左側長出腫瘤且侵犯到乙狀結腸,因此每次月事來時,子宮內膜剝落出血後,部分經血會從乙狀結腸流出。
林聰蓉說,該女性病人日前已接受手術,術後情況良好。
林聰蓉表示,血便的原因很多,如痔瘡、大腸憩室、潰瘍性大腸癌與大腸直腸癌等,因子宮內膜異位而引起血便仍是十分罕見。雖然曾有相關討論文獻,但他臨床十年以來,還是第一次遇到。
💪更多健康推薦
‧50歲主婦「捨棄電鍋和熱水壺」一器具包辦煮飯燒水:清潔超輕鬆
‧為什麼廁所總有味道?臭味不散5來源 這樣清潔有效排除異味
‧醫實測「三餐吃魚」血脂出現驚人變化!嫌麻煩可買一物便宜又方便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