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自助餐多夾菜或點份燙青菜?2招幫助你外食也能吃到足夠蔬菜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腦部.神經

喝很少不代表就不會醉,「微醺酒駕」最危險! 反應變慢0.1秒就與死神擦身而過

NOW健康

「微醺酒駕」是最危險的,許多悲劇往往就在那反應變慢的0.1秒時發生。圖╱123RF
「微醺酒駕」是最危險的,許多悲劇往往就在那反應變慢的0.1秒時發生。圖╱123RF

又到了一年一度歲末年終的歡慶時刻,尾牙宴、過年圍爐等團聚活動隨之到來,出門參加各種聚會,與親朋好友慶祝佳節的機會也越來越多,飲酒助興的機會也大幅提升。外科醫師呼籲提醒,飲酒後運動反射神經會變遲鈍,視覺能力也會縮減,酒後駕車面對突發狀況的應變能力會減慢,「微醺酒駕」是最危險的,許多悲劇往往就在那反應變慢的0.1秒時發生。

酒駕零容忍! 每年酒駕違規仍超過9萬件

在聚會結束後,如何安全地返家是關係個人生命安全重要的決定,大多數民眾都明白酒後駕車是不被允許的,事先安排規劃好返家路線,搭乘計程車、大眾運輸亦或是選擇指定駕駛都是正確的決定。

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委員會在近幾年大力推廣「酒駕零容忍、酒前酒後不開車」的觀念,拒絕酒後駕車的觀念也在大多數人心中紮根,因酒駕違規而被取締的數字也逐年下降。但是,根據2019年內政部警政署的相關資料顯示,整年全國累積取締的酒駕違規依然超過9萬件,平均每天取締高達250件酒駕違規。

酒駕悲劇就發生在那0.1秒! 酒精降低人的應變速度

北市聯醫仁愛院區災難醫學科主任醫師簡立建指出,酒後駕車時,人對周遭的追蹤力與注意力均減弱,反應力也變慢,容易會做出錯誤的舉動,遇到突發情況更是雪上加霜,造成不可逆的悲劇。

簡立建強調,飲酒後運動反射神經會變遲鈍,視覺能力也會縮減,因此,酒後駕車面對突發狀況的應變能力會減慢,許多悲劇往往就在那反應變慢的0.1秒時發生;酒駕所導致的外傷也比其他狀況導致的外傷,更缺乏保護機制,因此也更加危險。

簡立建強調,根據台灣外傷醫學會所蒐集登錄的外傷資料顯示,從酒測值數據中更觀察到,微醺狀態酒駕最危險,因為酒是中樞神經抑制劑,此時酒精對身體的影響則是在情緒亢奮、自信心增強等心理狀態上變化的階段,許多人會高估自己判斷能力,因此反而造成的外傷情形最嚴重。

▲年終聚餐因酒駕造成急診室忙碌高峰,很多人以為睡隔一夜就沒有事但宿醉開車也有危險。(圖/DRINKiQ提供)
▲年終聚餐因酒駕造成急診室忙碌高峰,很多人以為睡隔一夜就沒有事但宿醉開車也有危險。(圖/DRINKiQ提供)

宿醉也有可能酒駕! 酒精未代謝完上路超危險

另一方面,許多人則認為飲酒後只要「睡一覺」起來,就能把酒精代謝乾淨,頭不暈就等於沒事,馬上開車上班,但其實多數人並不清楚酒精是否已完全代謝完畢,也容易觸犯酒駕的法律責任。

北醫附醫消化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方冠傑表示,飲酒後隔天一大早開車,會有「隔夜醉」的情形,那是由於身體累積了過多的乙醛,導致第3天較容易宿醉,大多數人對隔夜醉的不適抱持輕忽的態度,這也是容易造成危險的關鍵。

喝很少不代表就不會醉! 酒精攝取量才是飲酒關鍵

方冠傑也說,普遍人認為在喝酒時只要有所節制,飲酒完後可多喝些糖水或蜂蜜水,或是運動就能幫助新陳代謝,但事實上「酒精攝取量」才是飲酒量多寡的關鍵。酒精在進到人體內後20%會由胃吸收,80%由小腸吸收,後續酒精進入肝臟後,會被代謝成乙醛,再接續代謝成乙酸,最後則是代謝成二氧化碳跟水,二氧化碳的排出透過肺,水則是從腎臟排出。

▲酒精單位的計算方式。(圖/DRINKiQ提供)
▲酒精單位的計算方式。(圖/DRINKiQ提供)

方冠傑補充,有患者喝酒後出現腸胃不適來求診,皆表示自己並沒有喝很多或是很烈的酒,但很多民眾不知道的是酒精攝取量才是會不會喝醉的關鍵,喝下的c.c數或ml數 × (酒精度數/100) × 0.8(酒精比重) = 酒精攝取量(酒精重量),雖說代謝時間會因性別、基因等因素影響,但平均而言,人體一般狀況一小時只能代謝1個單位(10公克)的酒精,所以學會計算酒精量才是真正避免飲酒過量的不二法門。

方冠傑醫師強調,不管喝的是啤酒、烈酒、葡萄酒,最終影響醉酒的原因還是酒精攝取總量。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在國民飲食指標原則中,也明確指出滿18歲以上的成年男性每日建議酒精攝取量不超過2個酒精單位(20公克),成年女性則是不超過1個酒精單位(10公克)。

★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酒精 新陳代謝 外傷 二氧化碳 運動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