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生活習慣改不掉 小心阿茲海默症上身
然而,現代生活型態會透過許多其他相關機制導致海馬迴內的控糖系統崩潰,以至於無法再打開鎖。胰島素受體一旦失去功能,海馬迴神經細胞就無法吸收糖,進而缺乏能量。藉由顯像技術(正子斷層掃描)測得之葡萄糖吸收障礙,就是確定阿茲海默症早期診斷的可靠證據。由於這是阿茲海默症非常早期的特徵,所以科學家認為:專家圈內所謂的「神經細胞的胰島素抗性」有可能是導致阿茲海默症的真正原因。但是,神經細胞的胰島素抗性只是一長串原因當中的一環。我們的生活型態才是造成這一長串原因的主角:
●慢性壓力:在緊急壓力下,人體會為肌肉準備大量能量(葡萄糖),以利保護或逃命。壓力引起皮質醇上升,並壓抑所有的胰島素受體;因為危急時身體特別釋出的葡萄糖不應消失在脂肪細胞當中,並轉化成儲備脂肪。這些葡萄糖必須運用在立即的危急情況中。肌肉工作時,不需要活躍的胰島素受體來吸收和消化能量充沛的糖,但海馬迴的神經細胞卻需要胰島素受體支援。緊急壓力很快消失,但慢性壓力卻使皮質醇水平持續處於偏高狀態,導致神經細胞胰島素受體長期無法發揮作用,神經細胞頻臨餓死威脅。●糖:高濃度的糖讓神經細胞表面黏合,因而啟動免疫系統,導致腦部慢性發炎。速食產品及含糖飲料特別會使用提煉過的糖以及葡萄糖果糖糖漿;長期攝取這些糖類,不僅會讓脂肪細胞的胰島素受體停止功能,造成老年糖尿病;也會癱瘓海馬迴神經細胞的胰島素受體的功能。缺乏Omega-3脂肪酸,更會強化這種不健康的效應。糖就是以這種方式破壞我們學習和記憶的能力(已對兒童造成傷害!)
●脂肪細胞荷爾蒙:脂肪細胞會利用超過十二種不同的荷爾蒙對大腦發出信號,通知其能量儲備情況。特別是圍繞在內臟周圍的腹部脂肪,其功能彷彿一個高活力腺體。當腹部特別突出肥胖時,這種腺體的活動力超強,釋出的荷爾蒙就會在海馬迴造成胰島素抗性。因此,阿茲海默症罹病風險隨著腹圍增加而增加。
●反式脂肪:反式脂肪酸會抑制所有胰島素受體功能,經由脂肪組織導致老年糖尿病(這無關年齡,只與飲食習慣有關)。而神經細胞的胰島素抗性會導致海馬迴神經細胞死亡;食物內的反式脂肪酸會透過這個機制(以及後續發展)提高阿茲海默症罹病風險。
●阿茲海默毒素:除此以外,阿茲海默毒素也是潛在抑制胰島素受體的因素之一。
慢性壓力與錯誤的飲食會直接終止細胞上輸送糖的閘道功能,也間接妨礙海馬迴神經細胞吸收糖的功能,因為這兩者都會促進阿茲海默毒素形成。只有調整壓力及飲食,針對個人需求或病因所設計的整體治療安案,才能避免這些傷害。
之前曾提過,減少或者避免惡性應激(但不是良性應激)乃治療及預防阿茲海默症的基本措施之一。同樣的,必須避免攝取反式脂肪。我認為德國出於經濟利益考量,而未規範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標示義務。因此,我們必須留意並避免反式脂肪來源:
●反芻動物的脂肪:肥牛肉、奶油和乳酪等高脂奶製品。●所有的加熱即食食品。就算並非所有產品都含有反式脂肪,但我們永遠無法確定,這些產品是否在製造過程使用了便宜的脂肪或質量不佳的人造奶油。現在流行自己動手做料理!然而,烘焙用乳瑪琳仍含約百分之五的反式脂肪,因此烘焙切勿使用人造奶油或奶油,請使用天然椰子油。
●餅乾,洋芋片和薯條也一樣。特別是未以天然椰子油油炸的產品當中,含有高比例的反式脂肪。二〇〇七年,巴伐利亞邦健康食品安全局在檢驗二十一種油炸用油時發現,所有的油品至少都含有百分之九的反式脂肪;大部分油品的反式脂肪含量在百分之二十左右;有些甚至含有高達百分之四十二的反式脂肪。
再者,必須放棄所有的「高GI食品」(亦即「高升糖指數食品」)(單醣或容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這類食品包括:
●含糖飲料(以白開水或不加糖的茶替代。咖啡會酸化體質,每天僅宜飲用一至二杯)。●精緻白麵粉(以全麥產品取代)。
●含糖量高的果醬(自己製作低糖果醬並迅速食用完畢;百分之十的含糖濃度,即可足夠達到暫時保存的效果)。
●巧克力(只吃高可可含量、但不含純牛乳脂肪的巧克力)。
●還有葡萄糖,雖被當作三餐間之大腦營養補充劑來販賣,但不具意義。
布雷德森教授建議病患完全放棄食用加工過的碳水化合物食品。FINGER研究中之健康生活組同樣也須排除攝取單醣。
.作者: 麥可.內爾斯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7/08/10
上述方法可消除部分經由生活型態所引起的阿茲海默症成因。但若已罹病,阿茲海默毒素在療程期間之內雖會逐漸減少,但仍無法充分恢復胰島素受體的功能,因此無法完全開啟輸送葡萄糖的閘道。如何才能避開這個障礙呢?是否還有其他管道可以供應海馬迴神經細胞能量?有的;因為糖並不是大腦唯一的能量來源,也不是最重要的能量來源。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走另外一條路線回家…打破習以為常讓大腦更靈活!保持睿智的5項生活小事
手抖、行動慢…恐罹巴金森氏症,一張表自我檢測
睡不好服用安眠藥,精神卻愈來愈差? 專科醫揭「關鍵原因」:小心留後遺症
如何讓大腦得到高效休息 腦神經科醫師給出這個建議
睡不好是失眠還是睡眠不足?專家:2者不是同件事
一天要睡多久才夠?睡眠專業醫師教你一招判斷
偏頭痛吃止痛藥沒用?一類偏頭痛當心中風風險高
帕金森氏症患者怎麼吃?醫師建議4點健康飲食指南
婦人牙痛久治不癒失眠抑鬱寡歡 元兇竟是三叉神經痛
你正值發病年齡嗎?帕金森氏症10症狀中3項別輕忽
常偏頭痛這「3種食物」最好要避開! 你吃對了嗎?
頭部外傷常要求「照電光」安心 醫:請尊重專業評估
長庚研發聚焦超音波 有助治腦瘤
血腦屏障打開了!長庚聚焦超音波系統助腦瘤投藥
醫病天地/腦瘤清醒手術 避免傷及神經功能
3個月飆胖16公斤 北榮鼻視鏡摘除腦腫瘤
預知腦中的不定時炸彈「腦動脈瘤」 專家建議做1事!
顏面神經麻痺跟中風怎麼分?三大徵兆看分明!醫師:及早治療助恢復
腦幹被壓迫手麻沒感覺!2利器輔助手術後…下床活動了
急性腦中風快打119協助送到對的醫院!醫師提醒:就醫前要記住的三件事
醫病天地/沒事愛熬夜 肥胖、慢性病易上身
健忘、走路不穩恐非正常老化! 留意失智症警訊免惡化
腦動脈瘤無聲不定時炸彈 婦駕車陷昏迷醫籲控制血壓
靠睡眠清除大腦有害代謝物?研究揭一關鍵是重點
波多野結衣顏面神經麻痺停工 醫:及早治療兩周可好
過年期間熬夜守歲、打牌或追劇 醫警告長期熬夜恐引發負面連鎖效應!
菲移工罹致命腦瘤視力模糊 雇主、醫齊力「拆彈」成功
手麻可能是嚴重疾病前兆! 醫:若出現感覺遲鈍情況請盡速就醫
醫病天地/骨折併發脂肪腦栓塞 少年性情大變
與失智症拚搏!專家籲:打造失智症友善照護,身心靈都該面面俱到
猜你喜歡
如何讓大腦得到高效休息 腦神經科醫師給出這個建議
控血糖先吃菜再吃肉?專家揭正確進食順序:大部分人都做錯
7種大便型態代表什麼?醫:4種情況要當心,盡早就醫
痛風不能吃豆類製品?醫:限錯飲食對控制尿酸沒用!真正不能吃的是這些
常嗆到是肌少症警訊!復健科醫一招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
女連忘密碼2日憂患「年輕型失智」 精神科醫師這樣說
脾胃虛百病生!脾胃不和,臉上4徵兆可看出
抗氧化、降脂又保肝 中醫教你不知道的陳皮吃法
洗髮精加水稀釋用更久?皮膚科醫揭「可怕下場」
手抖、行動慢…恐罹巴金森氏症,一張表自我檢測
小便顏色混濁、泡泡多…有問題嗎?7種尿液健康狀況,一次詳解
武則天養顏抗老第一方 中醫教你用西紅花降血脂
全台九萬人正在洗腎!日常一方式加速排除尿毒素
肚子痛發生在各部位的原因不一樣 醫教分辨不同部位的腹痛
走另外一條路線回家…打破習以為常讓大腦更靈活!保持睿智的5項生活小事
別小看PTSD 太魯閣號事件 醫師:這三類是高危險群
清明節前後最容易犯春睏 中醫建議多吃2食材解疲勞
不只用在燒菜做飯!中醫教你生薑的防病藥茶方
高血糖引起肌肉不自主抽動!糖尿病診斷4標準,2項符合即確診
子宮寒不寒?中醫師破迷思:子宮不會冷!也不是該吃、忌吃什麼能解決問題
快測量頸圍!男性>43、女性>38公分小心罹一疾病
2名6歲童發燒腹瀉!原來都有養小烏龜 真相大白了
太魯閣號事故災難 醫師:勿傳遞傷亡者片斷故事博關注
84.5%國高中生睡眠過少 就寢、喚醒前父母先做這些事
從眉毛竟可看出有沒有「免疫性疾病」!中醫師從7種眉型判斷你的身體健康
容易怕冷又怕熱恐是糖尿病徵兆! 身體「3個非典型症狀」也要注意
肚子痛掛急診我該跟醫師怎麼說?十大重點訊息幫助醫師快速判斷
喝綠茶、咖啡改善中風早逝風險? 醫:須定期服藥回診
一天要睡多久才夠?睡眠專業醫師教你一招判斷
怎麼預防糖尿病?研究:在這之前吃早餐助降血糖
想到連假結束要上班就累?醫:做這四件事助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