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MIT)學者16日在「自然」學刊網路版發表有關阿茲海默症(Alzheimer)的突破性研究,報告指出,通過實驗已證實,有早期阿茲海默症的老鼠,能在刺激腦部記憶細胞後,恢復一些已經失去的記憶。該研究團隊宣稱,能找回逐漸消失的記憶。如果能夠找到讓病人留存記憶的辦法,將破解醫學界對阿茲海默症束手無策的現況。
由MIT博士班學生羅依(Dheeraj Roy)為首的研究團隊,分別將健康和記憶損傷的兩批老鼠放進電擊箱中,觀察牠們對再回到電擊箱時的恐懼表現。正常老鼠會恐懼,失憶老鼠則無。研究人員對失憶老鼠使用光控基因技術「光遺傳學」,注射被稱為「印跡細胞」(engram cells)的記憶細胞,及對光線敏感的蛋白質,並用藍光予以激發起動。這些失憶老鼠再回到電擊箱時,立刻顯示恐懼反應。
研究者指出,這些失憶老鼠的記憶細胞中,少了所謂的「樹狀突脊」(dendritic spine),那正是讓認知、學習、記憶、思考、聯想的神經元互通所在。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哈佛大學神經學教授譚茲(Rudy Tanzi)表示,這個發現打破此領域20年來思考阿茲海默症的模式,以往研究者以為消失的患者記憶其實還在那兒,只是無法取用。雖然此研究屬早期研究,但為後繼者帶來以新途徑破解此病的啟發效應。
MIT腦神經科學華裔教授暨Picower學習暨記憶研究中心主任蔡立慧表示,上述研究是使用光遺傳技術刺激印跡細胞,探索阿茲海默患者恢復記憶的可能性。她的研究團隊則從使用小分子HDAC抑制劑和豐富環境療法角度著手,使小老鼠失去的記憶復甦的成果,已發表在2007年的「自然」雜誌上。蔡立慧團隊對細胞DNA修復系統機制和修復能力等探究的成果,去年也登上「細胞」學刊。她也樂觀估計未來將可探索治癒阿茲海默患者的有效方法。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