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病患往往會出現幻覺、妄想及思考障礙,導致心智功能退化,雖可用藥物控制,但患者腦部究竟出了什麼問題,醫界仍不清楚。台北榮總研究發現,這類病人的腦部活動不是單調不變,就是混亂失序,無法因應外界刺激而做出改變,此發現有助提高治療精準度,減少藥物副作用。
為了瞭解思覺失調症患者腦部功能異常的變化,台北榮總成人精神科主治醫師楊智傑和陽明大學合作,透過功能性腦部磁振造影(fMRI),以110名思覺失調患者及200名正常人的腦部影像,進行判讀發現,當大腦生病後的活動變化,其實與心臟生病後的心跳變化理論確實相似。
例如,當掌管感官功能的顳葉活動呈現單調無變化,會反覆產生幻覺和妄想;另一方面,當掌管思考及認知功能的前額葉活動趨於混亂,大腦就無法有效處理訊息,導致認知功能退化。
楊智傑解釋,一個心智健康的人,腦部隨時可做出改變來應付外界刺激或壓力,這項能力能使健康的人不會掉進特定的行為模式而無法逃開。反之,當「腦子亂了」,活動呈現單調或混亂,思覺就會失調。
北榮成人精神科主任蔡世仁表示,國內思覺失調症的盛行率約1%,20至30歲是發病高峰期。雖然患者可借助抑制多巴胺分泌的藥物控制病情,但藥物影響全腦部運作,可能有手抖、大舌頭等副作用。
楊智傑表示,該研究發現患者腦部作用機轉,有助於未來更精準治療,可望提高治療成效,減少副作用。
▍提供優質新聞,還需要你的鼓勵,按讚加入《元氣網粉絲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