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真的可以沖淡一切嗎?台大最新研究指出,中小學時期被霸凌者,可能隨著時間發酵,延續至大學時期引發憂鬱,假如大學又遭霸凌,還會出現加乘作用,造成中重度心理傷害,建議家長與教育單位將這些學生視為高關懷族群,發展預防措施。
不過,研究也發現受到「網路」霸凌者,日後可能因減少上網、改變生活型態,如增加戶外活動、看電影、交朋友等,生理健康反而較佳,如睡眠變好。這與其他型態霸凌的結果不同。
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黃俊豪,與其指導學生陳昱穎,將這項研究發表於兒童青少年領域的國際期刊「兒科醫學期刊」。
這項調查採世界衛生組織的生活品質問卷訪問台灣北部1439名大學生,發現45.7%曾遭受霸凌,又以言語霸凌(嘲弄、取惡性綽號)占33.9%最高,其次為關係霸凌(散播謠言、排擠)占23.4%、肢體霸凌(暴力相向)占11.7%、網路霸凌(透過網路或手機傳遞傷人訊息)占7.2%。
論文第一作者陳昱穎表示,過去認為早期霸凌經驗可以隨著時間淡忘,但研究發現霸凌經驗不會隨著時間沖淡,還會埋下憂鬱的危險因子,遭受兩次霸凌經驗的人,易發生中重度憂鬱。
陳昱穎說,以經歷兩次言語霸凌為例,有28%的人會有中重度憂鬱,比只在大學被霸凌者高出近20個百分點,凸顯中小學時的霸凌陰影在大學出現加乘作用。
「愈早開始狂飲的人,愈容易成為酗酒者。」黃俊豪以酗酒為例解釋,並非長大懂事後就會淡忘不好經驗,負面經驗會累積加乘,造成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台大心理系教授姚開屏表示,在心理輔導經驗中,常有台大生不懂為什麼人際關係差,或是戀愛不成功,輔導後才發現有些人的問題根源於中小學遭霸凌傷害,導致他們呈現出憤世忌俗,或是拚命討好人的兩種類型。
雖然部分遭網路霸凌者因減少使用網路,自承生活品質變好,但黃俊豪仍提醒民眾應更認識並避免網路霸凌,在網路上開玩笑要拿捏分寸。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