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精神.身心

越躺越睡不著是失眠了嗎?符合「五個三」原則才算

許多民眾常常一到診間便要求醫師開立安眠藥。圖/123RF
許多民眾常常一到診間便要求醫師開立安眠藥。圖/123RF

失眠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之一,108年因失眠就醫的人數就高達78萬多人。醫師和心理師表示,醫療院所針對失眠的治療,除了開立安眠藥物之外,事實上還包括認知行為治療,但最重要的還是得先處理引起失眠的核心問題,才有可能解決失眠困擾。

找出原因加以改善,藥物是過度期手段。

台北榮總睡眠醫學中心執行長周昆達表示,焦慮、憂鬱症等精神疾病常是失眠主因,必須先控制好精神疾病才能解決失眠問題。另外,許多生理疾病也會影響睡眠,像癌症引起的疼痛、關節痛,或因為年紀大、攝護腺肥大等原因,一個晚上必須跑廁所小便好幾次,自然也就無法好好睡上一覺。

因此當病患來到失眠門診,醫師從年紀、性別、職業環境、家庭狀況,到平常吃什麼補品、運動時間等,都會詳細問診,希望能找出原因,加以改善。

周昆達表示,許多因失眠問題求診的患者常伴隨睡眠呼吸中止症,半夜常因為呼吸困難而醒來,這種狀況需要透過整晚的睡眠檢查,監測腦電波、心電圖、血氧等加以確診,透過手術、裝牙套等方式,才有可能改善失眠的情形。

藥物效果不同,詳細問診開立才安全。

至於藥物,通常是在真的難以入睡,或在處理失眠核心問題前的過度期,將急性症狀先壓下來,做為短暫治療使用。

周昆達說,包括抗組織胺等許多藥物都有「助眠」效果,但臨床上針對失眠常用的藥物為鎮靜、安眠和肌肉放鬆劑。常見的安眠藥有兩大類,苯二氮平類藥物(BZD)和Z drug(包括常見的Zaleplon、zolpidem等),主要透過抑制神經傳導物質,達到助眠效果。

但周昆達提醒,因為藥物有長效、短效型,且代謝時間和程度不同,因此須由專業醫師仔細問診是入睡困難型或易醒型等失眠型態,才能給予合適的藥物,以免發生夢遊、夢駕等意外。

符合「五個三」原則,才算慢性失眠。

我有慢性失眠嗎?  製表/元氣周報
我有慢性失眠嗎? 製表/元氣周報
然而許多民眾常常認為「失眠很可怕」,並且希望失眠問題能夠快速獲得改善,因此常常一到診間便要求醫師開立安眠藥。

但有時候,病人主觀睡眠品質和實際睡眠狀況有相當落差,也不一定需要使用安眠藥。

好夢心理治療所執行長、臨床心理師吳家碩表示,可用「五個三」法則來評估失眠的頻率和嚴重度。每周三天以上持續超過三個月,有以下三項情形之一:入睡需要30分鐘以上、半夜醒來超過30分鐘、比預計的時間早醒30分鐘以上,才算慢性失眠。

多數人則是因為環境、暫時的壓力、輪班工作,以及睡眠衛生習慣不好而導致失眠,這時比起使用藥物,認知行為治療的成效更好。

失眠者每年平均就醫三次,仰賴藥物居多。

認知行為治療包括認知調整和行為改變,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狀況有不同的調整策略。

吳家碩舉例,有些人認為一定要睡滿八小時或非得在某時間點入睡才行,一旦晚於設定睡眠時間,便「越躺越焦慮、越睡不著」,這時就需要對睡眠認知調整;有些人因為煩惱隔天的工作、行程而睡不著,就需要進行放鬆治療。

但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表示,主診斷失眠者一年每人平均就醫次數三次,代表台灣失眠治療仰賴藥物治療,若使用認知行為治療回診次數會更多。

吳家碩說,雖然歐美認為認知行為治療是治失眠首選,但需六至八次效果才會顯現,且要自費,因此民眾仍傾向使用藥物,健保數據也只能看出藥物的治療狀況。

常見安眠藥類型 製表/元氣周報
常見安眠藥類型 製表/元氣周報

失眠 睡眠呼吸中止症 認知行為治療 睡眠品質 安眠藥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