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沒有可能不用再吃藥了?」 憂鬱症治療的新選擇
C小姐的憂鬱症病史已有10年,在抗憂鬱藥以及心理治療的協助之下,病情獲得改善,也與相識多年的男友共結連理,然而已經35歲的她,一直想要有小孩,無奈考量多數藥物對胎兒可能有的影響,在多次嘗試減少藥物後,情緒及失眠症狀的反反覆覆讓她倍感壓力,也逐漸失去信心,如果可以在懷孕前成功的減藥,又可以維持病情穩定的話……。
L先生是科技業主管,因憂鬱、焦慮及慢性頭痛的症狀到精神科門診求助,在使用抗憂鬱藥的治療下,情緒症狀好轉許多,但卻出現了噁心感、性慾下降等副作用,而且服藥後總是覺得腦子鈍鈍的,換了好幾種抗憂鬱藥都不見改善,這對於職場上需要高專注度的他十分困擾,L先生表示,藥物真的幫了我很多,但是藥物的副作用如果持續這樣,可能會毀掉我的工作……。
60歲的K女士在兩年前罹患重鬱症後,認知功能明顯下降,體重暴瘦20公斤且活力盡失,這一年來多次住院治療,雖然病情已經比最嚴重時改善,但藥物吃到最高劑量了,治療效果卻似乎無法再更好……
「醫生,我有沒有可能不用再吃藥了?」
擔任精神科醫師這麼多年,這句話在看診時出現的機率,大概可以穩坐冠軍寶座無誤。雖然抗憂鬱藥物的研究日新月異,也的確嘉惠了許多病患,但是再好的治療都有它的極限和缺點,不論是藥物治療帶來的副作用、或者某些難治型憂鬱症對藥物反應不佳,身為醫者都希望手上的武器能夠更加強大且多元,可以依據各種不同的病況給予最適當的建議和治療。
過去十幾年來醫學界研究了好幾種憂鬱症的治療法,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簡稱rTMS) 是其中一種非藥物治療方式。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在2008年核准rTMS能在臨床上治療憂鬱症病患,這幾年來累積了大量的治療經驗及研究結果,證實其有顯著的療效。而低副作用、不影響日常活動和認知功能的特性,也讓rTMS成了近年來歐美政商影視名流和職業運動選手對抗憂鬱的選擇。台灣衛服部於2018年通過了此項技術可用來治療藥物反應不佳的憂鬱症,對許多掙扎於藥物治療中的患者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
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是一種非侵入式的治療,該儀器會發出磁波,透過有經驗的醫師精準定位,利用磁生電的原理,在大腦特定區域產生一個小的電位改變,重複刺激並活化原本功能低下腦部神經細胞,藉此達到治療憂鬱症的效果。該治療無痛、不需麻醉也不需住院,每次的治療時間約20至40分鐘不等,治療期間會聽到機器答答聲響,以及頭部輕微敲擊感,其餘不會有特別不適的感覺。
根據臨床研究建議,一個完整的治療約為四到六星期,每星期治療五次,大部分的人會在治療的第二週後開始感受到病情的改善。rTMS對於難治型憂鬱症的治癒率約在6成左右,少數的病人會在刺激後數小時出現頭脹頭暈或噁心感等症狀,但比起某些抗憂鬱劑的副作用已經溫和許多。
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尤其適合以下兩個族群:經兩種或以上的抗憂鬱劑治療仍然效果不佳的憂鬱症患者;對藥物敏感且副作用強烈而無法忍受的憂鬱症患者。
其優點如下:
1.沒有常見的藥物副作用
2.療程時間短且效果迅速
3.不影響認知功能可維持靈活思考
4.治療後即能維持日常活動
需注意的是,有以下狀況是不適合使用rTMS治療的,包括有癲癇病史、嚴重酒精安眠藥成癮、其他易誘發癲癇的疾病或藥物史、腦傷、或體內有金屬置入物(如血管夾、心臟節律器、電子耳等),這些都是rTMS治療的禁忌症。除此之外,是否適合rTMS,仍需專業的醫師謹慎評估。目前這項治療並沒有健保給付,建議需和信任的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計畫。
C小姐經過六週的rTMS治療,成功減藥,並已經透過生殖科技的協助順利懷孕了;L先生經過四週的密集治療,目前已經停藥,改為一週兩次的rTMS維持治療鞏固長期療效,不但情緒穩定,也恢復了過去敏銳的思考能力;K女士目前還在療程當中,經過rTMS搭配藥物治療,也逐漸重拾生活動機與歡笑,先生和兒子很開心的告訴我們,這個週末全家上館子,這兩年來第一次看到她主動點菜。
身為臨床醫師,很高興除了過去的治療方式之外,手上又增加了一項強而有力的武器來協助病患對抗病魔,希望rTMS在台灣能讓更多人受惠,幫助更多受憂鬱所苦的朋友。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睡不好很傷身!規律運動、調整睡前吃點心習慣…專家提點「好眠10招」
太魯閣號出軌/抹不去的傷痛如何平復?職能治療師以4件事助照顧者釋放壓力
擲出觸身球引發心理陰影 運動心理學助投手重返球場
嘉南療養院推出「心理演劇」 患者角色扮演治療效果佳
北市調查 逾8成國高中生睡不夠 恐易憂鬱
別小看PTSD 太魯閣號事件 醫師:這三類是高危險群
女連忘密碼2日憂患「年輕型失智」 精神科醫師這樣說
太魯閣號事故災難 醫師:勿傳遞傷亡者片斷故事博關注
想到連假結束要上班就累?醫:做這四件事助收心
整天看災害報導 一般民眾也恐引發創傷反應
太魯閣號事故傷亡慘重 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可做3件事
家有考生倒數衝刺壓力大 醫師籲:小心考前症候群上身
改善失眠 先從生活型態開始建立睡前習慣
白皮書出爐 亞太六國重度憂鬱症 高於全球
醫病天地/憂染疫罹患焦慮症 55歲女穿雨衣就診
憂心染疫 55歲女罹患焦慮症穿雨衣就診
天才與瘋子之間只有一線之隔?不正常和發瘋其實差遠了
感情、人際挫折 難跨過的坎
微笑憂鬱…IG隱晦貼文 求救訊息勿輕忽
社群假象…臉書5千好友 班上卻是邊緣人
鬱卒少年 社群世界變競技場
收假超憂鬱? 試試7招恢復精神擺脫「收假症候群」
數羊、睡八小時都NG!日本醫學教授破除七大「睡眠迷思」
發脾氣就是不理性?行為學家解析「憤怒的10 種成分」:那些躲在怒氣背後的真實情緒
翻書、上課突睡著 小心猝睡症
變性網紅稱懷孕引撻伐 精神醫提醒這可能性籲多點寬容
翻開書本就睡著 小心「這疾病」上身
開工不想上班?上班無心? 快比對你是不是也有「收假症候群」
當愛等於傷害,「性虐待」患者的自白與治療!
關係裡的拒絕:學會表達「我不要」,拒絕情緒勒索!
猜你喜歡
控血糖先吃菜再吃肉?專家揭正確進食順序:大部分人都做錯
女友下體狂流「寶可夢」般墨綠色液體 男聞味道瞬間崩潰
痛風不能吃豆類製品?醫:限錯飲食對控制尿酸沒用!真正不能吃的是這些
小便顏色混濁、泡泡多…有問題嗎?7種尿液健康狀況,一次詳解
走另外一條路線回家…打破習以為常讓大腦更靈活!保持睿智的5項生活小事
睡不好很傷身!規律運動、調整睡前吃點心習慣…專家提點「好眠10招」
媽祖遶境徒步遠行 醫師提醒注意2件事避免致命風險
你是落枕高風險群嗎?醫提醒:伴隨其他症狀當心
動太多或太少皆可能引起 醫教2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手抖、行動慢…恐罹巴金森氏症,一張表自我檢測
2名6歲童發燒腹瀉!原來都有養小烏龜 真相大白了
常嗆到是肌少症警訊!復健科醫一招讓口咽喉部肌肉更有力
換季就全身癢爆!皮膚科醫認證蕁麻疹7大止癢攻略
月經量變少,是不是提早進入更年期?醫師教先判斷這些事
7種大便型態代表什麼?醫:4種情況要當心,盡早就醫
如何讓大腦得到高效休息 腦神經科醫師給出這個建議
喉嚨異物感可能與6大類問題有關 醫:這個部位的最要警覺
閃到腰9成可自行好轉 復健科醫提醒3情況盡速就醫
9種人最易養出膽結石 醫提醒:右上腹部不舒服當心
40歲男為帕金森氏症所苦 深部腦刺激術助恢復生活
4歲男童右側腹股溝發現鼓起未就醫 1年後疼痛不適
肥胖對血管危害多大?醫:大小動脈都可能出狀況
很少覺得肚子痛表示很健康?3種「病態便秘」快就醫
「天邊孝子」批評給壓力,照顧者情緒爆發!轉念5方法
總是膝蓋痛怎麼辦? 骨科醫師教日常6招保養
女連忘密碼2日憂患「年輕型失智」 精神科醫師這樣說
婦人吃素雞塊噎到昏厥 幸好隔壁就是醫院救回一命
高血糖引起肌肉不自主抽動!糖尿病診斷4標準,2項符合即確診
春天最容易胃食道逆流!醫揭「火燒心」地雷:吃太飽、吃太快都NG
全台九萬人正在洗腎!日常一方式加速排除尿毒素
腳麻腰痛誤為坐骨神經 開刀取15公分國內最大骨盆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