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周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元氣周報
【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報導】
北捷無差別殺人事件,激發許多人內心的恐懼
對交通工具的不安,對陌生人的疏離
恐懼是人類正常情緒,但當它被無限放大,將嚴重影響生活
每個人害怕的事物不同
從蟑螂老鼠,牙醫的鑽子到隧道、人群
看似平凡的一切,都可能是恐懼的根源
當眼前無可逃避,我們如何學習面對自己的恐懼?
恐懼是人天生的情緒反應,但這些身體的反應在很久以前可是人類為了生存而留下來的機制。台灣才剛經歷北捷事件,人心惶惶,要消除恐懼前要先面對,而面對之前要先了解。
大腦杏仁核 掌管恐懼情緒
恐懼是自然的情緒反應,牽涉到大腦對人類經驗的判斷。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袁瑋說,大腦的「杏仁核」掌管記憶和情緒,恐懼也在這一個區塊處理。
人接收外界的刺激後,訊息會像電波一樣,經由神經先傳輸到杏仁核,處理過後會再往中樞的皮質層傳輸。袁瑋解釋,在杏仁核裡會形成情緒的反應與記憶,如果大腦定義出這個電波為「恐懼」或「害怕」,就會做出指令讓身體反應。
戰鬥或逃跑 身體進入備戰
而身體的反應可簡單歸類成「戰鬥」與「逃跑」兩種。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周煌智解釋,選擇「戰鬥」即指和你所恐懼的事物直接對抗,如打蟑螂、蜘蛛;「逃跑」就是單純逃命去了。
一旦腦判別出恐懼,身體自然而然進入備戰狀態,這個機制發展自遠古人類險惡的生存環境。袁瑋解釋,過去人類面臨天災或猛獸的威脅等緊急狀況時,交感神經會變得活躍。為了看得更清楚,瞳孔會放大讓光線進來;為了逃命,肌肉會變得有力、血壓會升高,心臟才會跳得更快,好讓身體的氧氣快速流通。
胃痛或潰瘍 現代人常見反應
周煌智補充,現代人因恐懼引起的身體反應,胃痛及胃潰瘍最常見。其他還包括瞳孔放大、呼吸急促、血管收縮、心跳加快、全身肌肉緊繃、盜汗等;也可能會有尖叫或跳開等反射動作。
隨著時代演變,因為現代社會更複雜了,人類處理威脅的方式不再如過去需要在「打」與「跑」之間選擇。袁瑋說,有時候感到恐懼並不代表深陷險境,而是人經歷過一些事件後,這些經驗被大腦認定為恐懼。未來只要有類似訊息,身體的應變機制就會啟動。就像北捷砍殺事件後,有人會因害怕而避免搭捷運的道理一樣。
長期緊繃 血壓血糖出問題
恐懼後身體的機制原是為了應付緊急狀況,但如果人長期在恐懼的情緒之下,過度緊繃就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了。
周煌智說,如果自律神經長期處於興奮狀態,會影響到呼吸、心臟、腎臟等器官,長期下來可能會心臟無力、心悸或呼吸不順;常緊張兮兮也會導致人焦慮不安,甚至恐慌。袁瑋說,恐懼雖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但若長期如此,交感神經過度反應就很容易誤判正常事件,身體也可能分不清自己是真的害怕還是過度反應。
此外,就像火災時,媽媽總能搬一大堆東西逃離火場,但事後卻發現再也搬不回去的情況,人在緊急時會分泌腎上腺素或皮質醇,讓人有力量面對威脅。但如果備戰狀態持續太久,皮質醇不斷分泌反而會讓血壓和血糖升高、脂肪堆積,易引起糖尿病或高血壓等心血管問題。
影響生活 別害怕趕緊就醫
袁瑋建議,若長期恐懼的情緒已經影響到生活,就需要就醫治療。偶發的恐懼症或許僅需要鎮靜劑,但如果鎮靜劑也不足以緩解症狀,就需要一些降低交感神經活動的藥物,以打斷恐懼訊息與身體反應之間的連結,降低一接受刺激就形成恐懼反應的機率。
有些人因為個性關係,容易給自己太大壓力,凡事求快求完美,這類人平時就在累積壓力,若遇上外在突發事件如失業或是恐怖新聞事件,就更可能生病,需用抗憂鬱的藥物治療。
台灣常見恐懼症類型
●單純恐懼症:如怕蟑螂、老鼠
●幽閉空間
●空曠
●人多
●高
●開車
●高速公路
●百貨公司
●黑暗
●社交場合
諮詢╱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周煌智、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袁瑋
製表╱鄭涵文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