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本報記者詹建富】
經常到國外旅遊、出差的人,總要面臨時差問題,特別是,往東飛總比往西飛更讓人痛苦。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表示,一般人以為人體的生理時鐘是24小時,其實它比24小時要多一些,是將近25小時,但由於平常有日照的調節,因此生物時鐘可以與外在的世界時鐘同步。
不過,一旦因飛行、快速穿越數個時區,個人的生理時鐘受到干擾,因此會出現精神不濟、頭暈目眩或半夜醒來的情況。以台北和紐約時差13小時為例,去紐約的旅客感受到時差的痛苦,要比來台灣的旅客更明顯。
李信謙說,除跨越不同時區本來就產生時差之外,包括飛行時間的長短、起飛時間都也會決定受時差影響的程度。向西方飛行的旅途,由於是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如果是由台北的晚上飛往巴黎,一方面剛好在飛機上睡覺或休息,另一方面,由於跨越時區和飛行時間相抵,當扺達目的地時彷彿原本的一天24小時拉長了,要調整時差會比較容易;反之,如果飛機往東飛,則是一天突然變短了,要調整時差就比較困難。
因此,建議往東飛行的旅客,應在出發前數日,每天都提早一小時睡覺,往西飛行的旅客,則建議晚一小時入睡,這樣連續數天之後,搭上飛機就比較能適應時差。
除了空服員和旅客因跨越時區而面臨睡眠周期障礙之外,聖馬爾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葉世彬說,包括三班制的作業員或醫護人員,以及因工作日夜顛倒,甚至排班混亂的族群,長期以往,生物時鐘也會打亂。
此外,老年人常在天色一暗,下午五、六點時就開始昏昏欲睡,有些人在一開始看電視就睡著,卻在凌晨兩、三點時醒來,再也無法入睡,這些都是睡眠周期障礙的高危險群。
葉世彬表示,針對睡眠周期障礙最常使用的藥物為褪黑激素(melatonin),這是一種人體自然分泌的神經荷爾蒙,它是將夜晚生理休息時間的訊息傳給大腦,讓人在白天也可以入眠,具有調整時差的效果。
他說,雖然喝酒可以讓人放鬆,較易入睡,但易造成睡眠中斷,不建議做為調整時差之用。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