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自《通了就長壽:吳大真生活養生書》,作者吳大真,大塊出版】
思,是精神高度集中地思考、謀慮的一種情志。《黄帝內經・靈樞・本神》說:「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此又常將思慮並稱。人們的情志活動都與思有關,如思而肯定則為喜,思而否定則為怒,思而擔心則為憂,思而未及則為驚、恐,所以思是人類情感產生的中心。
人生在世,一舉一動、一笑一顰都是在思的支配下的行為。學生要通過考試必須不斷地思考學習,解決難題;醫生要看好病人,必須不斷思考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教師要教好學生,必須思考研究更好的教學方法;工程師為了造好大樓,必須思考設計建築方案和圖紙;政治家必須思考國家如何才能繁榮昌盛與長治久安;軍事家則必須思考詳細的作戰方案等。
因此思作為人體的一種情志活動,是正常的而且也是必需的。一個人如果不會思考,則無法立足社會,不能正常地生存下去。眾所周知的《三國演義》中的軍師諸葛亮,雖一生足智多謀,運籌帷幄,但最終卻也因思慮過度而死。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多情的梁山伯也就是因思念祝英台過度而命歸黃泉。春秋末期的伍子胥,因焦慮不安地思考出城方法,一夜沒合眼。待到第二天,他一照鏡子大吃一驚:一夜間,頭髮鬍子都變白了。所以,至今民間還常說:「愁一愁,白了頭」的諺語呢!
在日常生活中,因思而致病的例子經常可以遇到。由於不懂得學習方法,學習時間過長,學習欲望過強,每年在高考之前,許多學生會患上神經衰弱,或者考試症候群。許多中年知識份子,深感時間的寶貴,拼命地工作學習,忽略體育鍛煉,結果落得英年早逝,令人扼腕歎息。
中醫認為思為脾志,故過思最易傷脾,而致脾的升降功能失常,脾氣鬱結,運化失健,發生胃脘痞悶、飲食不香、消化不良、腹脹便溏等不適。由於脾為後天之本,脾傷則氣血生化乏源,可出現心神失養等諸多疾病,如失眠、神經衰弱等。
古人說:「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各種新鮮事物,面對全球性知識大爆炸,面對快節奏的新生活方式,每一個人都必須用腦多思多想。如何才能預防和糾治過思的情緒呢?
首先應該做到有張有弛;經常參加一些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動和文體活動,廣交朋友,促膝談心,交流情感。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進行各種活動,諸如讀書、唱歌、繪畫、弈棋、集郵、養花、垂釣等,促進身心健康,放鬆思想,勞逸結合,有張有弛。亦可利用週末、節假日,做短途旅遊,將自己置於山清水秀、鳥語花香、藍天白雲、碧波蕩漾的大自然懷抱之中,體驗大自然的美景。
應該多向別人請教,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對於自己苦思不解的問題,也許請教別人往往能豁然開朗,亦可通過其他學科的知識,使其迎刃而解,而有效地避免了自己陷入過思之中。再如,當受了委屈時,向家人或朋友傾訴,往往也可在他們的勸慰後,使心裏的不平感能減輕,從而避免自己一直想不通。
既把自己置身於事物之中,又將自己排出事物之外;既要積極思索,又要防止思慮過度。進得去,出得來,在適當的時機,當機立斷,果斷結束思慮,以免愁緒不斷,愁絲纏身。比方戀愛是兩情相悅的事,如果暗戀著一個人,而經過許多努力後,對方卻不能接受對他(她)的愛,就應知難而退,早斷情絲,不必再苦苦追求。
以怒勝思,這是中醫情志相勝的治療方法之一。中醫認為,思為脾志,怒為肝志,因木能克土,而脾屬土,肝屬木,所以可用肝之怒來治療各種由脾之志思引起的疾患。即用激怒的方法,使憂思之情感得到缓解。
《吕氏春秋・至忠》中記載了一則故事:齊王得了憂慮病,派人到宋國迎接文摯來醫治。文摯看過後對太子說:「齊王的病是可以治的,但是病治好了,必然要殺我。」太子問:「是什麼緣故呢?」文摯说:「不激怒齊王,病是治不好的。而激怒了齊王,我就死定了。」太子急得叩頭請求:「如果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拼死也要保父王不殺你,請先生不必顧慮。」
文摯和太子约好看病时間,連續失約,齊王果然被激怒了。文摯终於來了,不脱鞋就上床,腳踩齊王衣服問病,出言不恭敬重重地激怒了齊王,齊王氣得跳起來大聲叱罵,病就好了。齊王大怒,準備把文摯放在烹殺罪人的鼎中活活煮死他,太子和王后急忙上前爭請寬赦,齊王不聽,還是把文摯投入鼎中,活生生給煮死了。這便是文摯以身殉醫,用怒治思的悲壮故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憂思難解、不能自拔,如失戀、單相思等,不妨想點方引你憤怒的言行和事情,說不定有助於你早日擺脱痛苦呢!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