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生病長輩該由媳婦還女兒照顧?網一面倒認為不該是「XX」責任:若不想顧就勿說閒話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精神.身心

死亡的益處/最後的禁忌 「抽離」不可或缺

【文、圖/摘自《死亡的益處:失去父母,是我們二度成長的機會》/珍.賽佛博士著/大塊文化】

幾十年以前,步入中年的成人有父母在世是很不尋常的事。到了二十一世紀,大部分人在三十五到五十四歲之間喪父,而在四十五到六十四歲之間喪母。百分之五十的人到了五十四歲會失去雙親;百分之七十的人到六十二歲時成為孤兒。

隨著我們年紀增長,父母也跟著凋零。這樣的時間架構對我們相當有利,不只是因為親子關係持續如此之久(比大多數婚姻長久許多),也因為我們失去父母的時候都已是成人,常常也已為人父母。我們漸漸有了同理的能力。

把喪親的意義淡化,會剝奪這件事的改造力量。很多人未能認識它的影響,也無法把失去父母這件事與生活的重大改變連結起來。有位五十歲的廣告業主管告訴我,她八十九歲的母親剛剛過世,教人感傷。她隨口提及,她近來發現自己平生第一次採買衣服。這位女性向來對時尚沒有太大興趣,也很少在自己身上花錢,卻突然開始往衣櫃裡增添時髦服飾。我問她,這個舉動與喪親有無關係時,她很驚愕地說她不曾這麼聯想過。她母親生前多年沒買過新衣。雖然母親的自我否決總是讓女兒困擾,女兒卻無意識地加以仿效,直到母親死後,才興高采烈地大肆採購。她在不明就裡的狀況下,為了自己人生的下個階段而裝扮自己。

原本讓父母無可取代的種種特質,卻只有在他們離世以後,才會成為讓我們藉以完全茁壯成熟的東西。當我們沒有必須負責、可以求助或試圖反抗的對象時,我們在世上的角色也會有所改變。我們成為最終的權威,也就是「大人」,權責在我們手中。不管我們與父母的關係疏遠或密切(或是混合兩者),他們的死亡讓我們頭一次真正處於單獨(以及真正負起全責)的狀態。

失去父母這件事所得到的關注遠比它應得的少,而失去父母的正面影響幾乎完全被忽略。父母的歿亡讓自己在心理上獲益,似乎否定了親情與忠誠,「那就像是在我母親墳上跳舞、慶祝她的死亡一樣。」有位病人對我說道。

若要與逝去父母維持成熟的牽繫,「抽離」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幫助我們找出去除干擾後的關係本質。我們所切斷的,並非與過世父母的親子關係,而是他們在世時我們嵌入親子關係的方式。這種新的立場讓我們得以重新詮釋過去,擴展我們對父母本身以及身處親子關係裡的自我的了解。抽離本身、抽離提供的視角以及抽離帶來的成長,就是死亡益處裡最棒的一種,而且是享有其他益處的先決條件。

※延伸閱讀》

‧死亡的益處/母親的死 使我成長
‧死亡的益處/最後的禁忌 「抽離」不可或缺
‧死亡的益處/翻看遺物 選擇傳承
‧死亡的益處/開始…好好過日子
‧死亡的益處/以新的眼光 看待父母
‧死亡的益處/看清自己 終極的死亡益處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