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摘自《我的憂鬱你明白──精神科病房心靈遊記》/蕭正儀著/秀威資訊出版】
在病房中,我告訴我的主治護士:「我做精神科護士的時候,妳還在搞不清除加減乘除哩!」
沒想到,她很有自信地說:「那妳就看看這些年有什麼變化囉!」這點反應,有點像攻防戰,但我很喜歡,有人沒被我打倒,值得慶賀。
接著,住院中只要有事找她,我總會在護理站旁喊著:「小朋友,小朋友!」
然後她說:「我不是小朋友啦!妳應該叫我名字,或者是李護士。」
我說:「因為妳在我眼中,很像當年我當精神科護士的某些特質,所以妳是小朋友啊!」
她突然歪著頭問:「那我是一個三十五歲的小朋友囉?」
我回答:「嗯,那我應該就是十八歲的俏妞!」
無論如何,她知道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在表達一個意念:在我心中,妳是所有護士中,最與眾不同的;所以我想騰出腦海的一點空間,接納妳很久很久。
但是,顯然「小朋友護士」我又覺得不好玩了!於是,有天我開始叫她「小丸子」,她說:「為什麼我又變成『小丸子』了呢?」
我想告訴她:很多事,沒有理由、沒有答案,也不需要問為什麼;只是同樣一個人,即使在相同的人心中,也會因為時空位置的轉換,而在內心產生不同的條碼,何況同一個人呢?有更多的新條碼,應該會增加更多大廠名牌的安全感吧!
不過,我還是對她胡謅一通,比如:「嗯,因為妳今天穿粉紅色的制服,而妳又個兒小小的,頭小小的像櫻桃小丸子,頭髮像泡麵裡的張君雅小妹妹。所以,妳應該叫『小丸子護士』!」
我看她也聽得霧煞煞,但我喜歡一種取外號或綽號的感覺,那表示我與妳之間,有一個快樂的祕密;妳知道我部分的感覺,我也願把妳藏在我心中。或者我在想,目前流行的所謂網路暱稱結群組,是不是基於這樣的內心需要呢?太正式的人際關係,是一種內心壓力;所以,也可能是我把網路世界帶到真實生活中來?
總之,這樣的感覺不賴!也許一個人有幾百個暱稱、綽號哩!在千變萬化搞不清楚的符號中,可能正是另一種清楚的線條。
※延伸閱讀》
‧我的憂鬱你明白/當護士變病人 從丈夫欺騙我談起…
‧我的憂鬱你明白/別恍神了!工程師也住 病房裡臥虎藏龍
‧我的憂鬱你明白/「好奇」是尿片 幫大家回到嬰兒舒適中…
‧我的憂鬱你明白/小丸子護士 讓我們更親近吧!
‧我的憂鬱你明白/究竟是把我當病人還是犯人?
‧我的憂鬱你明白/藉由分享…我得到了一點抒發
‧我的憂鬱你明白/罹患憂鬱症的基督徒 需要羞愧?
‧我的憂鬱你明白/想開一點就可以嗎?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