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團圓、我不團圓」,寂寞孤獨可能要人命。精神醫學專家李明濱說,孤獨感可能引發負面情緒、自殺意念,離異、喪偶是產生孤獨感危險因子,在佳節團圓時,應主動關懷親友。
根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心理健康民調數據,106年國內15歲以上人口中有14.8%(預估約300萬人)常常有寂寞或孤單的感覺;比起105年的12.2%(約240萬人)明顯增加。另針對寂寞或孤單的人口深入了解則發現,有26%民眾飽受情緒的困擾。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今天受訪時表示,過去防治自殺時多針對高危險群,即有精神疾患、重大壓力者,但從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近2年心理健康民調數據可以發現,除了情緒困擾之外,孤獨感也是預測民眾一生中,是否曾經認真地想過自殺的危險因子之一,尤其在眾人團圓的佳節時刻,孤獨感受可能更加強烈。
很多人對「孤獨」、「寂寞」抱有迷思,李明濱表示,孤獨感並非只是感受而已,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就可以排除;孤獨也未必指「獨自一人」,可能身在人群中,卻因沒有信任的人可以說話、談心而陷入孤獨的困境。年長者孤獨的比例稍高,但孤獨和年齡沒有必然關係,並不是中老年人獨有的問題。
李明濱表示,根據調查發現,感到孤獨、寂寞者,有將近6成覺得沒有信任的對象可以說話;婚姻狀況也是影響孤獨感的因子之一,其中離異及喪偶是產生孤獨感的危險因子,更加需要眾人的關懷與陪伴。
孤獨感對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不容小覷,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調查發現,「常常有寂寞或孤單的感覺」的民眾中,高達7.7%在近一年內想過要自殺,對照不會感到寂寞或孤單的民眾,危險性達9倍;有8.3%民眾有「未來要自殺」的想法,與不會感到寂寞或孤單的民眾,危險性高達5倍。
李明濱建議,民眾在中秋連假團聚之餘,不妨多關心身旁的親友,表達對彼此的支持與問候,或許一通電話、一封訊息,甚至僅是一聲慰問,就能夠避免憾事的發生,也希望人人都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若發現親朋好友孤獨、心情憂慮、有自殺意念,可「一問二應三轉介」,一問是主動關懷、傾聽和詢問;二應是以同理心給適當回應,幫當事人釐清困擾並給予希望;三轉介是因自殺意念不容易消除,應勸當事人尋求專業協助,減緩自殺衝動。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