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管控、讓他同理 強制丟棄只會製造衝突
劉叔叔氣不過,某天終於跟鄰居槓上,要求他們把不可把物品堆在別人家門前,吵過幾次之後,鄰居終於把物品「堆好堆滿」放在自家門口。
看著家門旁這片堆滿廢棄沙發、櫥櫃、舊電器用品的壯闊「景觀」,劉叔叔多次嘆氣搖頭「打去環保局檢舉也沒有用」,雖說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日子好像可以照樣過,但是每天看到這些雜物,心情也不自覺煩躁起來,也因為這戶鄰居的囤物行為,連帶周邊透天厝房價也通通下跌。
高齡、女性居多 多有情緒障礙
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在美國精神科醫學診斷手冊第五版,已新列出這項疾病,問世大約三年左右,根據研究,囤積症多出現在高齡,尤以女性占比較多。
他們捨不得丟棄物品,甚至會從外面將物品撿拾回來囤積,研究發現,部分患者有潛在的情緒障礙,包括憂鬱、焦慮、不快樂、孤單感,另在深層在腦科學研究也發現,患者的部分腦神經傳導物質失調。
當事人無病識感 家人憤怒以對
楊聰財表示,多數個案被研究評估也發現,有囤積症患者,因為他們的行為模式,造成他們人際關係不好,例如跟家人、鄰居相處都有問題。由於他們的同理心不夠,過度囤積的物品往往搞得家人雞飛狗跳、造成家人之間的衝突,過度囤積也會讓鄰居高度困擾,而出現與鄰居相處之間的問題。這些藏汙納垢的囤積物,往往無法堆放地井然有序,而是亂成一團,甚至連進入門口的走道都沒有,曾有家人或鄰居通報衛生局、環保局把這些廢物清除,進一步刺激患者產生憤怒情緒。
「很無奈,不知道在家裡怎麼過生活。」楊聰財説,臨床上不乏個案上門求助,形容自己的家人有囤積症,搞到家裡沒有空間生活、走路,但是無法跟父母溝通、讓他們把用不到的物品丟掉,讓家人相當痛苦。也有囤積症患者是被家人「拖來看病」,就算照片拿出來,他們仍會強辯說「還有路可以走」,由於患者缺乏病識感,也有個案合併潛在精神異常,例如思覺失調症、妄想症或強迫症等。
若家人出現嚴重囤積症,建議這麼做:
①避免正面衝突▼蒐集、囤積是不同層次
楊聰財表示,若家人出現嚴重囤積症,一定要避免正面衝突,例如把他的物品強制丟掉、偷偷丟棄,可能都會產生額外的問題。應該要從潛在的疾病層面進行治療,透過認知行為的治療策略,讓患者知道「搜集」跟「囤積」是兩種不同的層次,例如搜集名畫、古董都是適量、乾淨、整齊,也不會造成家人間或環境的問題。此外,也必須三不五時提醒患者,東西到了一定的量就是太多了,要懂得適當的整理,而不是一直堆積。
②訂出時間目標管控▼協助囤積者自我管理
研究發現,囤積症也會遺傳,也會透過潛移默化學習行為,因此臨床上可看見一家人多少都有囤積症。楊聰財表示,在治療方面,必須教導病人學會自我管控,例如數量上的管控、容積量、囤放量的管控,或是訂出時間目標來管控,例如囤放一定時間卻沒用到的物品就需要丟棄。他強調,治療囤積症需要一定時間的療程,而不是短時間內就強迫患者要丟,協助患者「自我管理」相當重要。
③讓患者同理別人▼透過溝通找出共識
至於哪些物品該丟、哪些物品不該丟,楊聰財認為,家人可以坐下來一起商量,溝通、共識,朝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向去努力。針對囤積症患者,要先評估他的身心靈狀況,同時家人要一起努力面對這個問題,讓患者慢慢的認知「囤積」並不不是隨心所欲,要能同理別人的困擾,才能讓他們願意做出改變。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數羊、睡八小時都NG!日本醫學教授破除七大「睡眠迷思」
發脾氣就是不理性?行為學家解析「憤怒的10 種成分」:那些躲在怒氣背後的真實情緒
翻書、上課突睡著 小心猝睡症
變性網紅稱懷孕引撻伐 精神醫提醒這可能性籲多點寬容
翻開書本就睡著 小心「這疾病」上身
開工不想上班?上班無心? 快比對你是不是也有「收假症候群」
當愛等於傷害,「性虐待」患者的自白與治療!
關係裡的拒絕:學會表達「我不要」,拒絕情緒勒索!
他病了,只是你看不出來! 一位孩童病患備受「窺視症」之困擾的內心世界
「你上一次哭是什麼時候?」哭哭有兩種,你是越哭越慘?還是越哭越好?
看書視線模糊開會就睡著 原來是猝睡症
不需要討好別人! 接受自己需要朋友,但把焦點放回己身
初二加強抗疫基本功 睡眠重質重量
「我很想吃,但吃了就會想不開…」從厭食到暴食,被卡路里控制的人生
與渣男分手的8個策略!七成謀殺發生在決定分手後
過年壓力大 春節症候群上身 專家提解方
失眠如何入睡?當睡眠專家碰上睡不著時怎麼辦
「沒有真的死掉真是太好了!」走過多年霸凌也曾想不開...她想告訴被霸凌者這句話
從你「半夜醒來的次數」竟可預測老後會不會失智?洪蘭:大腦有可塑性,但不喜歡一直變動
「繭居族」的憂愁與治療 醫師:勿輕忽應及早處置
當憂鬱症患者告訴你想輕生,該怎麼辦? 4句話千萬不要脫口而出
女長期飽受憂鬱症之苦 檢查才知嚴重缺乏維生素D
吃藥無效仍失眠,該怎麼辦?精神科醫師給建議
招名威/失眠5大常見地雷,睡前做這件事更是大忌!
壓力大、要求完美容易自律神經失調?醫師教「2招」找回自癒力
從「鬼滅之刃」談睡眠障礙 部苗心理師建議做集中呼吸
寒冬心情易生波動 醫生:家裡保持明亮、不要省錢不開燈
不滑IG、FB就感到焦慮? 錯失恐懼症與孤獨有關
不習慣別人碰觸、擠滿人的捷運感到不舒服?多數原因是因這件事
頻拉肚子以為自律神經失調 手腳沒力才知FAP罕病
猜你喜歡
男生脫褲後嚇傻人?泌尿科醫曝這款驚嚇度5顆星:只能剁掉
改善便秘、排解毒素 必知4大類膳食纖維資優生!
莊昕悅營養師/影響血糖的食物放後面…掌握5原則 糖友照樣嗑大餐
長期頭暈千萬不可輕忽 合併8大症狀可能患重大疾病
1歲半童95%燙傷「皮膚都掉到地上」經歷50次手術仍笑口常開
愛吃5食物恐讓胃食道逆流加劇!餐後1動作助緩解
健檢常忽略腦血管檢查 醫:50歲以上民眾要做
重訓盛行 姿勢錯誤 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飆升
拉肚子變瘦是因排掉宿便?醫:當心「代誌大條」
數羊、睡八小時都NG!日本醫學教授破除七大「睡眠迷思」
腹痛就吃止痛藥,小心變慢性腸胃病!醫提醒:腸胃不好這7種食物少吃
一天追完50集韓劇!30歲女眼前一片黑影 確診飛蚊症
鞋頭要有寬度和翹度 治療師教你7原則選對鞋足安心
一天放幾次屁正常?胃腸科醫師:不放屁才要當心!5建議觀察
乾癬纏身被辭職 接受生物製劑治療重生
變性網紅稱懷孕引撻伐 精神醫提醒這可能性籲多點寬容
男變性女可以懷孕、生小孩嗎? 婦產科醫曝:有4種可能
下肢「1徵兆」恐是心臟衰竭!醫:初期症狀難發現
女運將腳痛4年醫不好 竟是跗骨隧道症候群作怪
急性腦中風快打119協助送到對的醫院!醫師提醒:就醫前要記住的三件事
洗完頭大量掉髮、頭皮屑爆多? 醫師曝洗髮精「2重要成分」別用錯
發脾氣就是不理性?行為學家解析「憤怒的10 種成分」:那些躲在怒氣背後的真實情緒
一天追劇50集 30歲女眼前飄黑影確診飛蚊症
不只腰圍肥胖!研究:下巴也是心血管疾病指標
B肝帶原肝癌免疫治療有新法 北榮最新研究登國際期刊
一直掉髮怎麼辦?6招防止髮量變少 洗頭不能天天洗
近9成的準洗腎病人有「這病」! 但絕大多數人都無感
退化性關節炎年輕化 醫師:好發年齡提前至4、50歲
膽結石分二種,原因大不同!醫師:長期3部位疼痛要注意
高血壓一年致4萬人死亡!研究:一動作有助降血壓
哪種藥像魏瓔珞? 醫師追劇追出糖尿病用藥「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