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許多囤積症患者缺乏病識感,卻讓家人、鄰居抓狂,往往出現嚴重人際衝突。他建議,若家人出現嚴重囤積症,一定要避免正面衝突,例如把他的物品強制丟掉、偷偷丟棄的,可能都會產生額外的問題,而是要從潛在的疾病層面進行治療,透過認知行為的治療策略,讓患者知道「搜集」跟「囤積」是兩種不同的層次,例如搜集名畫、古董都是適量、乾淨、整齊,也不會造成家人間或環境間的問題。此外,也必須三不五時要提醒患者,東西到了一定的量就是太多了,要懂得適當的整理,而不是一直堆積。
此外,研究發現,囤積症也會遺傳,也會透過潛移默化學習行為,因此臨床上可看見一家人多少都有囤積症。楊聰財表示,在治療方面,就必須要教導病人學會自我管控,例如數量上的管控、容積量、囤放量的管控,或是訂出時間目標來管控,例如囤放一定時間卻沒用到的物品就需要丟棄。他強調,治療囤積症需要一定時間的療程,而不是短時間內就強迫患者要丟,協助患者「自我管理」相當重要。
至於哪些物品該丟、哪些物品不該丟,楊聰財認為,家人可以坐下來一起商量,溝通、共識,惡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向去努力。針對囤積症患者,要先評估他的身心靈的狀況,同時家人要一起努力面對這個問題,讓患者慢慢的認知知道「囤積」並不不是隨心所欲的,要能同理別人的困擾,才能讓他們願意做出改變。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