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社會事件報導以「疑因精神疾病」為傷人者冠上原因,恐有汙名化精神疾病疑虞,影響病友持續治療。台灣精神醫學會及康復之友聯盟今日推出衛教動畫「思覺失調症三部曲」,強調病友若經過良好的治療,並不會對他人、對自己造成傷害,也盼國人避免不當連結精神病患與社會事件。
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張家銘指出,思覺失調起因於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分泌失調,病人通常於青春期或成人早期發病。過去的抗精神病藥物恐導致動作緩慢、肢體不協調等副作用,但當今的藥物不僅無這些副作用,另像長效針劑更增添患者服藥的便利性,許多病人因此能像一般人一樣正常生活、正常工作,且不會對他人、對自己造成傷害。
張家銘感嘆,大眾對精神疾病仍抱有偏見或錯誤認知,許多患者與家屬因害怕被標籤化,抗拒至精神科門診與住院,就這樣反覆地在疾病的煎熬中受苦。
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去年調查就發現,不少人認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無法見人」、「具有危險性」與「無法工作」。病友日常生活中也自覺受到歧視,高達四成五病友擔心告知外人精神問題會對自己不利,四成病友不敢讓他人知道自己罹病、認為別人無法接納自己在看精神科。
他們今日共同呼籲,社會應增進對精神疾病認知,避免不當連結精神病患與社會事件、汙名化多數精神病友群體,同時也鼓勵病友穩定且持續的治療。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