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治療效果差,體質可能是因素之一。
一名45歲的更年期女性,情緒低落且難以入眠,服用抗憂鬱劑後,低落狀況有些微改善,但卻便祕腹脹,生理又回頭影響心理,顯得更煩躁,後續合併中醫治療,調整血虛而化熱的症狀,終於讓身心狀況都獲得有效改善。
三軍總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黃怡嘉指出,以中醫的觀點,憂鬱起因於壓力事件與情緒改變,導致氣機鬱滯,首先影響肝氣,接著影響全身氣血的生成與分布,演變成全身性氣血兩虛、陽虛及陰虛,時間拉長將有全身性氣滯、血瘀、痰濕等,自律神經調控將失常、活力減弱、靈活度下降、腸胃蠕動慢、胃口差,進而產生焦躁、口苦、糞便乾、睡不好等化火症狀。然而,抗憂鬱劑僅有助於改善氣滯,但如同多數西藥,無法處理氣虛、血虛等「虛證」。
黃怡嘉曾針對國軍桃園總醫院70餘名精神科門診與住院患者,進行為期兩年左右的觀察性研究,發現台灣有較高比例的憂鬱患者體質為「氣虛」、「血虛」、「痰濕」。他表示,西藥治療傾向緩解急性症狀,卻未能從根本調整體質,若能同時針對不同體質給予個別化的中藥調理,預期能提升治療效果。
黃怡嘉說,若憂鬱症狀輕微,除了設法化解心理壓力起因,也建議進行緩和運動調養氣機,散步、游泳、太極拳都是好方式。若憂鬱症狀稍嚴重,服用西藥治療效果不佳,或者有難以緩解的副作用,有可能與體質有關,此時建議至中醫門診諮詢。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