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是必經的生命過程,隨著生理機能退化,心理調節能力可能不如從前,當生活重心與社會支持消逝,更容易有憂鬱與焦慮的情緒反應。醫師建議長者「3動」,運動、活動、勞動,生活有重心,按表操課,並多與他人互動,也建議民眾提前設想老年生活,擁有經濟、身體與心理自主等「3自主」,才有自在。
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任許正典今日在院內分享新書指出,老年憂鬱來是身心退化的綜合表現,隨著年齡增長,生理機能逐漸退化,可能使影響情緒的因子如多巴胺或血清素分泌不足,營養攝取不足,身體狀態不如從前,掌控感下降,無力感卻日漸增加;不少長者在退休後生活失去重心,社交圈縮減,更容易感到失落。
他指出,情緒若低落至不能控制,加上興趣減退或喪失達兩周以上,就要警覺可能罹患憂鬱症,據統計,國內65歲以上長者約有12%的人罹病。
許正典建議,長者應有運動、活動、勞動「3動」,其中,活動包括遊戲作畫、與人互動等,就連開口講話唱歌等咀嚼活動都能刺激大腦分泌血清素,心情更愉悅;勞動付出則能讓生活有重心,生命有寄託;運動則能增加肌耐力、血清素與多巴胺分泌,減緩退化,「每日按表操課生活,也能因規律而增加安全感與掌控感。」
他也建議民眾提前設想老年生活,若能有「身體自主」、有健康體魄能完成任何事,有「經濟自主」、無須他人接濟,有「心理自主」,包括正向思考、好和諧不拘小節、灑脫愉悅,就能達致內外平衡,才有自在。
董氏基金會日前也援引倫敦大學流行病學及公共衛生部門的研究指出,無論是年輕或年老,擁有越高度的「情緒穩定」、「樂觀」、「認真」、「決心」、「控制」等人格特質,財務穩定性與健康狀況較佳,憂鬱傾向與社會孤立感較少,而規律擔任志工是獲得這些特質的方式之一。
編輯推薦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800x100.png)
![](https://udn.com/upf/2022_health/sns/fb_300x13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