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評估老人憂鬱症比率約占7%,推估全台灣約有31萬名老年人罹患不同程度憂鬱症。董氏基金會提醒,老人憂鬱症很容易與老化混淆,不少家屬以為只是正常老化沒有即時關懷,最後症狀愈來愈嚴重,若發覺老人家常抱怨病痛卻始終檢查不出原因,或經常出現自責感、對周遭事物提不起勁或不想出門,要當心可能是憂鬱症,應關懷或協助就醫。
全台60歲以上人口已達445萬人,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憂鬱症在2030年將成為疾病負擔的第一位。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2010年的調查發現,平均每10名成年人,就有1人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國內罹患憂鬱症的老人不少,但就診率卻相當低,老人家的憂鬱症狀,很容易與老化混淆而延誤就醫。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組長李麗亭表示,家人可以多觀察老人家的身體、情緒、行為、記憶或語言是否出現異常;以身體來說,有憂鬱傾向的老人,會經常抱怨這裡痛、那裡痛,卻檢查不出原因,正常老化則多少會有血壓高、關節痛等問題。
情緒方面,憂鬱症老人家會悶悶不樂,看很多事情不順眼,且持續兩周以上。至於行為上,憂鬱症老人家較容易對所有事物失去興趣,不想出門、容易失眠,正常老化雖會出現疲倦感,但對自己喜歡的事物,仍願出門活動。
語言方面,有憂鬱傾向的老人較容易會有言語自責現象,常覺得自己無價值感,家中若發生問題,也一定會感到自責,一般老人家只是比較愛碎念;記憶方面,憂鬱症老人家記憶力不集中,常想不起來自己說過的話或做過的事,正常老化也會有記憶力下降狀況,若家屬無法分辨,可帶老人家就醫。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