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摘自方言文化《對症抗敏 自療解方全書》,作者克里福德.W.巴塞特】
如何分辨「中毒」與「不耐症」?
並非每種對食物的不良反應都是食物過敏,其實大多數都不是,如前所述,過敏所代表的是非常特異的免疫反應。不過,包含醫師在內,許多人都將過敏當作一個總稱。然而詞彙的使用也很重要。
在某些飲食條件下,例如吃了壞掉的食物,每個人都會出現一些反應,但這種情況並非過敏;有些反應會出現像是過敏的症狀,但免疫系統實際上並未超過負荷,這種情況並非過敏,而是缺乏重要酵素的證據,例如患有乳糖酶缺乏症的人喝了牛奶後會出現的狀況。對我們這些醫師和你們這些具有健康知識的消費者而言,瞭解這些差異很重要,而我們採取的診斷策略取決於我們認為問題是什麼。
食物致敏化
這實際上意謂著「對某種食物的風險」,簡而言之,就是你的身體會對特定食物產生免疫球蛋白E抗體。例如,你可能吃了一輩子的番茄都沒事。但如果你做了針對番茄的皮膚測試,你或許會看到手臂上出現一個小小的紅色凸起物,表示你可能對番茄敏感,你的身體已經產生番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抗體。更重要的是,這並不表示你對番茄過敏,也不代表你必須停止食用番茄。畢竟你已安然無恙地吃了這麼久的番茄,因此在定義上其實你並未對番茄過敏—這就是測驗出「陽性」後的難處。對許多疾病的狀況來說,檢驗結果為陽性就代表著患有該疾病,但過敏並不是這樣判定的。
致敏化很常見,而且通常被誤解成過敏,但我要再次強調,不是出現致敏化就是過敏,過敏是某人因致敏化而對某樣食物發展出真正的症狀。為何有人的檢測結果是陽性,還能同時擁有耐受性呢?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事實上,對某樣食物敏感且具耐受性的人,和並未對該樣食物敏感的人之間,幾乎沒什麼差別。
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是免疫系統對食物蛋白質一種反常的、有時間限制的反應,表現出自身非常獨特的症狀。
過敏原通常(並非總是)是一種天然存在的蛋白質,而身體(因為進化的關係,可能會錯誤地)將其視為一種嚴重的威脅。就算是非常少量的食物也可能引發過敏反應,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這種食物即便吃了不少也不會出現問題。
對那些過敏的人來說,攝入後馬上就會出現反應,症狀在幾分鐘內便會發生,例如孩子在吃了花生後,嘴巴很快會腫脹,喉嚨也很快就會發癢。
某些過敏原觸發反應的時機點,大多是特定食物以生食方式(特別是蔬菜水果)被吞下肚的時候,這就是「口腔過敏症候群」或「花粉食物症候群」。
急性食物過敏反應的症狀,可能包含以下一種或多種—嘴唇、舌頭、嘴巴、喉嚨刺痛或腫脹;舌頭、喉嚨瘙癢;喉嚨緊縮;蕁麻疹,通常是搔癢;胃痙攣、腹痛、嘔吐、腹瀉;喘鳴、呼吸急促;暈眩、感覺虛弱、失去意識,以及死亡這個罕見狀況。
幼童如果患有食物過敏症,可能會加重濕疹病情,特別是嚴重的案例。
食物不耐症
「不耐症」(Intolerance)是個包羅萬象的術語—它簡單地意謂著你無法「忍耐」某種特定食物。就算不耐症與過敏的症狀有所重疊,但不耐症與過敏不同,它並不會有免疫媒介的反應。
缺乏酶是食物不耐症的常見原因,例如若你是乳糖不耐症患者,你就不具有消化乳糖所需要的乳糖酶。所以當你喝了牛奶或攝入乳製品後,可能會出現脹氣、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目前有一種檢驗能確認乳糖不耐症或果糖不耐症。
對食物的毒性反應
像是食物中毒之類的反應可能是由細菌、病毒、寄生蟲所引起。它們與食物過敏的差異在於,幾乎所有攝入這些受污染食物的人都會出現症狀。
這些反應之所以會發生,是由於人類將細菌或病毒傳播至食物中(出自衛生不合格),或食物受到不當處理及儲存。葡萄球菌所造成的食物中毒在生活裡相當常見,表現出來的症狀為急性腸胃炎(沒錯,你可以繼續把錯怪到阿姨做的馬鈴薯沙拉上,都是這道沙拉在野餐時放太久了)。
食物中毒的現象也可能在食用某種魚類後發生,像是鮪魚、鯖魚、鯕鰍魚(Mahimahi),這些魚可能被保存在不夠低的溫度下而變質—魚類會產生組織胺,你攝取後會出現類似過敏反應的症狀,這就叫作鯖魚中毒(Scombroid Poisoning)。雖然「中毒」並不是過敏反應,但也可能會與過敏搞混,因為你會產生類似的症狀—發紅、發癢、蕁麻疹、腸胃不適、噁心、嘔吐。
有好消息嗎?雖然現在我們偶爾會聽到大腸桿菌或類似污染物大爆發的情形,但現今準備食物的情形比過去更衛生。下面簡單將食物過敏、食物不耐症、乳糜瀉、食物中毒反應以表格比較說明。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