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有多痛?53歲男被活活痛死 5步解除這顆「炸彈」
我們常說,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命,而痛風的疼痛,比牙痛還要厲害十倍。
有人這樣比喻痛風:惡魔不停地撕咬你的腳。江西53歲的趙師傅,生命就終止在這種疼痛之下……
痛風到底有多要命?要怎樣預防?跟著三甲傳真來了解一下!
53歲男子痛風發作,被活活疼死
來自江西的趙師傅,今年已53歲。
對於已經患有痛風20年的趙師傅來說,痛風這件事他毫不在乎。
每天依舊抽煙、喝酒,就連在吃飯上也是大魚大肉,可謂神仙一樣的生活,痛風發作起來,也就是吃一點止痛藥就敷衍了事。
時間長了以後,趙師傅在某天夜間痛風發作起來,就連吃止痛藥也不管用,最終引起多個器官功能衰竭。醫院進行了全力搶救,但仍舊沒能將其挽留,最終活活疼死!
痛風,疼起來像老虎在咬關節一樣!
痛風,俗稱「白虎歷節」。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痛風發作起來,就像「老虎在咬關節」一樣。
從醫學角度來說,痛風是由單鈉尿酸鹽沉積所致的晶體相關性關節病,與嘌呤代謝紊亂或尿酸排泄減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關。
尿酸沉在哪裡、哪裡痛!
尿酸是人體的代謝垃圾。人體內有一個容納尿酸的「漏斗」。一旦漏斗中的尿酸過多,或漏斗出現問題,尿酸就會被帶到血液中,這就是高尿酸。
血液中尿酸達到420(女性360),就會在許多器官組織中沉積,引發各種疾病。
1 沉積在軟骨
引發痛風性關節炎。50%以上的痛風性關節炎發生在大腳趾,反復發作後,也可能出現在足部、踝部、膝關節等其他關節。
2 沉積在腎臟
引發痛風性腎病。嚴重時可能出現腎功能不全,甚至衰竭。
3 沉積在尿路
引起尿路結石。
4 加重心血管疾病
研究顯示,高尿酸血症患者急性心梗的發病率比正常人高26%。
5 加重糖尿病等代謝病
高尿酸血症患者中20%~50%的人患有糖尿病。
8類人必須定期查尿酸
不少高尿酸血症患者,因為一頓大魚大肉引起急性痛風發作。令人驚訝的是,許多人壓根不知道自己的尿酸異常。
其實,如果能早期監測血尿酸濃度,疾病是可防可治的。以下8類人群應定期監測血尿酸濃度:
60歲以上的人群。肥胖的中年男性及絕經期後的女性。
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腦血管病(如腦梗塞、腦出血)病人。
糖尿病(主要是2型糖尿病)。
原因未明的關節炎,尤其是中年以上的患者,以單關節炎發作為特徵。
腎結石,尤其是多發性腎結石及雙側腎結石患者。
有痛風家族史的人。
愛喝酒吃肉中老年人群。
凡屬於以上任何一種情況,均應主動去醫院查查尿酸。
如果首次檢查血尿酸正常,也不能輕易排除高尿酸血症及痛風的可能性,應至少每年健康體檢一次。
5步解除這顆「定時炸彈」
對尿酸高的人來說,能不能「管住嘴」跟病情緊密相關。下面5招能幫你更好地控制尿酸。
1.避免高嘌呤飲
想讓尿酸降下來,首先應避免高嘌呤飲食。痛風和高尿酸者應避免食用超高普林食物,對於中高普林食物也要嚴格限量;至於中低普林食物吃的時候要稍加注意,而低普林食物則就比較不用顧忌。
2.減少高熱量食物攝入
營養過剩是高尿酸血症的發病因素之一。大多數痛風患者都有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飲食習慣,因此,需要降低膳食能量,加強體育鍛煉,維持合適的體重。
3.遠離酒精
酒精在體內轉變成乙酸,可以抑制尿酸在腎臟的排泄,所以高尿酸血症及痛風患者盡量不要飲酒。
痛風急性發作期、藥物控制不佳或慢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患者應禁酒。
4.多喝水、多排尿
多喝水、多排尿有助於增加尿酸的排泄,稀釋尿液,減少尿酸鹽在腎臟和尿路的沉積。每天的飲水量最好達到2000毫升以上,保證尿量在1500毫升以上。
5.低鹽、低糖飲食
高尿酸血症及痛風患者往往伴有高血壓,建議每天食鹽用量不超過6克(約1啤酒瓶蓋)。
此外,忌暴飲暴食、忌辛辣、忌過度疲勞、適當補充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等,也是降低血尿酸的有利方式。
警惕痛風的8個誤區
對痛風患者而言,光靠減少高嘌呤食物攝入還遠遠不夠。這8個痛風誤區你必須小心。
誤區一:喝白酒沒問題
老觀點:過去總認為,痛風患者不能喝啤酒,白酒卻很少有人提及。
對痛風病人來說,糧食釀的酒都是不能喝的,包括白酒。
這是因為酒精的攝入會影響尿酸的排泄。酒類飲品本身含有高嘌呤物質,大量飲酒可促進肝臟內的三磷酸腺苷降解,還可引起高乳酸血症,導致尿酸生成增多,排泄減少。
誤區二:豆製品不能吃
老觀點:豆類和豆製品為高嘌呤食物,痛風病人不能吃。
豆類尤其是豆製品,不但不會引起血尿酸水平升高,反而可降低血尿酸,它們是痛風的保護因素。
痛風病人的飲食應適當增加蛋白質的攝入,用堅果、花生、豆製品、橄欖油等替代飽和脂肪酸含量多的紅肉。
誤區三:蔬果可以隨便吃
老觀點:水果、蔬菜為低嘌呤食物,痛風病人可以隨便吃。
富含果糖或甜味的軟飲料、果汁、富含糖分的水果是新發現的痛風危險因素。
另外,菠菜等含有草酸較高的蔬菜,易與血液中的鈣形成草酸鈣,可能引起結石,痛風患者應少吃。
誤區四:減肥就是要禁食
老觀點:肥胖是痛風的高危因素,要減肥就是要禁食或過度飢餓。
減肥對痛風病人很重要。痛風病人的飲食以控制在正常人食量的80%~90%左右為宜,也不要禁食和過度飢餓。
減肥應從改善生活方式著手,即:有效運動,控制體重,減少總熱量10%~20%,限製菸酒,少吃海鮮、動物內臟等含高嘌呤的食物,避免血尿酸過高。
誤區五:不發作就不用吃藥
老觀點:痛風只是關節疼痛,痛就吃點止痛藥,不痛時就不管。
痛風的根本問題是尿酸高,只有把尿酸降下來了,才能減少痛風發作的次數、減少高尿酸對身體造成的傷害。
通常建議,要把血尿酸降低到360或300微摩爾/升。所以,經常痛風發作的患者,在不發作的緩解期,可以做降尿酸治療。
平時多喝開水,飲水2000毫升,隨時隨地小口喝,特別是運動期、睡前、晨起、洗澡後更要喝。
誤區六:忌口了就不用吃藥
老觀點:很多患者認為控制飲食了,就可以不吃藥了。
事實上,很多痛風患者飲食控制得非常嚴格,痛風還是會發作。
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所導致的疾病,直接原因是高尿酸。只控制飲食,不吃藥不行。一旦確診為痛風,應該到風濕免疫科就診。
誤區七:單純痛風不會引起其他疾病
老觀點:痛風沒什麼可怕的,只是發作時,患者感覺比較痛苦,等急性期過去了,也就沒有大礙了。
高尿酸血症是冠心病、高血壓、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與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密切相關,因此控制高尿酸血症不僅是降低痛風的發生,而是降低其伴隨的代謝紊亂等慢性疾病的發生。
誤區八:痛風是老年病
老觀點:痛風九成以上都發生在成年男性身上,往往更青睞中老年人,是個老年病。
現在,年輕人也開始越來越多地患上痛風,它再也不是老年人的專屬疾病。痛風好發於青壯年男性,女性比較少見,是一種人體代謝系統紊亂性疾病。
推薦閱讀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不定時炸彈「泛視神經脊髓炎」 失能風險伴終身
春夏交替異位性皮膚炎奇癢難耐 醫:潤膚保濕有助改善
37歲女發燒、紅斑、關節炎 罹罕見成人史迪爾氏症
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 易合併失眠、焦慮、憂鬱
擺脫千萬螞蟻爬膚酷刑 9歲異位性皮膚炎男孩重生
飲食控制對痛風發揮的作用其實有限?教授這麼說
起床晨僵 手指變形 罹類風濕性關節炎
變天、沒碰過敏原也過敏!醫:很常見,2觀念助降過敏性鼻炎
男背痛拖20年駝背領殘障手冊 一查才知是僵直性脊椎炎
30歲男腳腫誤診痛風20年 險死才發現得遺傳病
脫口罩、髒手揉鼻子 過敏2NG動作恐增染疫風險
非常時期2大NG動作恐增染疫風險 過敏患者不可不慎
一分鐘微笑量表 評估類風濕性關節炎
痛風怎麼辦?專家列出控制痛風11項你該吃/不該吃的飲食清單
放任腸道發炎恐讓癌症提早上身 醫詳解潰瘍性大腸炎症狀、治療與保養重點
30歲男天冷大啖火鍋 腳趾疼痛竟是痛風
腰痠背痛一定是僵直性脊椎炎嗎? 醫:有下列4種狀況的背痛者需儘早就醫
免疫疾病易共病 一旦確診侵犯肺
自體免疫疾病 就怕引起肺纖維化
與病共處的漫漫長路 自體免疫病友的真心話
搔癢影響睡眠 異位性皮膚炎也會長不高
慢性蕁麻疹多與食物無關 醫師教你避開生活4大雷區
醫病天地/腳趾疼痛 小心痛風關節炎
穿衣吃力變天先知道 1分鐘測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況
32歲女視力衰退、飛蚊症惡化 竟與這「免疫疾病」有關
咳嗽、走路喘 自體免疫患者小心肺纖維化
愛吃炸雞、甜食、喝手搖飲 16歲高中生竟成三高及痛風候選人
脖子卡背痛別輕忽 2方法分辨僵直性脊椎炎
只要出現對稱性關節痛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師破解迷思
不喝酒、沒吃海鮮 為何痛風還是會發作?醫揭關鍵
猜你喜歡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耳朵癢別亂挖,小心越挖越癢!醫指常見原因,4招有助改善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失眠睡不著?專家:與其努力睡覺 不如告訴自己「不要睡著」
胸痛記住這口訣 出現這4狀況需注意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骨鬆小心!髖關節骨折死亡風險高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巴金森治療/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
女性注意!研究:夜間醒來多次恐與血脂異常有關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男大生無故翹課還想尋短 檢查發現是躁鬱症
50歲男裝心臟支架7年後胸悶竟又梗塞 再放1支架救命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