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喊關節疼未必是生長痛或運動傷害,可能是免疫系統出現問題。就有一名國中男孩踝關節與腳部趾頭腫痛,且不斷發燒,多休息也似乎沒有幫助。經推拿、看骨科,病情都未改善,輾轉至兒童過敏氣喘風溼科就診,才確診為「兒童特發性關節炎」,此時男同學已痛到無法走動,須住院治療。
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溼科主治醫師葉國偉表示,兒童特發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不明原因導致關節滑液膜慢性發炎,釀成關節「紅、腫、熱、痛」,任何關節都可能發生,約有6成出現在膝關節,影響四肢動作與協調。
林口長庚2015年分析健保資料庫發現,16歲以下的孩子,每10萬人約有11.3人罹病。
許多師長見孩子關節疼痛,第一時間聯想到生長痛或運動傷害,葉國偉醫師說,生長痛多出現在小腿肚與大腿前側肌肉,晚間特別明顯,且不會發生關節腫大。
有鑑於孩童平均一天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學校生活,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今年巡迴全台舉辦三場「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學校護理人員教育課程」,逾百位校護參與。
師長懷疑孩子罹病時,可觀察孩子是否有肌肉骨骼或關節疼痛、持續發燒不舒服、走路一跛一跛、生長發育遲緩等,有上述情形之一,就可使用我國醫界推出的「兒童肌肉骨骼關節問題轉介篩檢表」,為4到17歲孩童進行初步評估,觀察兒童站立姿勢及走路姿勢,檢視孩童關節異狀,藉此掌握孩童的生長健康。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