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患者因為缺乏凝血因子,若是不及時予以治療,可能造成大量失血,或是關節、體內積血而造成內部損傷。因此,血友病患者從小就會被限制上體育課,降低碰撞的機會。但中華民國血液學會理事、三總血友病中心主任陳宇欽表示,血友病患者不能運動是一種迷思,患者需要規律運動訓練肌肉強度,才能對關節有更好的保護。
陳宇欽表示,台灣血友病患約1500人,以缺乏第八凝血因子的A型最常見,其次為缺乏第九凝血因子的B型。
由於血友病病因是凝血因子濃度不足,會造成嚴重出血。重度血友病患凝血因子濃度小於1%,常出現自發性出血,即使沒有碰撞也會出血,頻率約一個月二至三次;中度血友病患凝血因子介於1%至5%,通常介於是碰撞、受傷時就會出血,頻率約一年四至六次;輕度血友病患的凝血因子濃度則介於5%至40%,發生嚴重創傷或手術時才會有出血不止的問題。
而血友病患常因關節出血,刺激滑膜增生,導致更容易出血;因此有許多人認為血友病患因為要避免受傷出血的風險,不能運動。
但陳宇欽表示,這是錯誤迷思,血友病患者更應多適當運動,因為運動能訓練肌肉,讓關節有更好的保護。他進一步表示,過去A型患者一周要注射二到三次凝血因子,B型則是每周一至二次,但現在健保已將長效型藥物納入,可拉長藥效半衰期,四到七天注射一次即可,因此可與醫師討論何時運動,以及進行何項運動為佳。
陳宇欽建議,可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如游泳、桌球、羽球、跑步等非接觸型運動,尤其游泳因不增加關節負擔,最為合適。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