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療/ 感染科

美CDC示警耳念珠菌「驚人速度傳播」,近半患者3個月內死亡!台累積3例

CDC提供的這張照片顯示培養皿中培養的「耳念珠菌」。 全美逾半的州已有病例。 (美聯社)
CDC提供的這張照片顯示培養皿中培養的「耳念珠菌」。 全美逾半的州已有病例。 (美聯社)

聽健康

00:00/00:00

新冠疫情趨緩,但美國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近日發表研究,具有抗藥性及致命性的「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在疫情期間以「驚人速度」傳播,有近半數的患者會在感染90天內死亡,CDC更將耳念珠菌視為緊急公共衛生威脅。我國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台灣曾有3例耳念珠菌病例,其中2人輕症、1人重症,3例皆不屬於多重抗藥性,疾管署也將持續和醫院合作進行防治。

耳念珠菌具多重抗藥性

羅一鈞表示,耳念珠菌感染的危險因子大致與其他念珠菌相似,包括皮膚有傷口、黏膜破損者、具有多重慢性疾病者、住院患者、洗腎或使用侵入性靜脈管路(如氣管內管、鼻胃管)等,皆屬感染高風險群。耳念珠菌一般情況下,使用抗黴菌藥物治療即可,但若感染具有多重抗藥性菌株,藥物選擇上較受限,增加治療困難度,但台灣目前尚未發現多重抗藥菌株,與美國正在流行的多重抗藥性菌株不同。

台灣三病例

我國第一例耳念珠菌病例,為一名南部50多歲男性,有糖尿病和天疱瘡而服用類固醇及抗生素治療,於2018年4月時,因皮膚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在門診採檢培養出耳念珠菌,無特殊抗藥性,在門診治療追蹤,屬於輕症。

第二例為南部60多歲男性,越南台商,有糖尿病、中風病史,2021年5月因意識混亂,診斷為敗血性腦病變,收治於當地醫院,7月轉診回到台灣,因有洗腎及中央靜脈導管等管路,住院3周後因發燒、血壓偏低,血液培養檢出耳念珠菌,因無特殊抗藥性,使用注射型抗黴菌藥物後培養轉陰性,病況改善轉出加護病房。

第三例為南部40多歲男性,本身有外耳道膽脂瘤病史,曾因復發多次手術,2022年2月因耳漏、耳鳴、聽損、頭暈1個月,就醫培養檢出耳念珠菌,因無特殊抗藥性,在門診治療追蹤,屬於輕症。

美CDC示警:近半患者90天內病逝

美國CDC發表研究指出,耳念珠菌是一種真菌,依附在皮膚及衣物上,具有高度傳染性,通常會侵害免疫系統較弱的年長者,症狀包括發燒、畏寒等,短時間內病情就會加重,如果不幸擴散到血液或心臟等器官,可能直接死亡。據統計,感染耳念珠菌的患者有三分之一在90天內病逝,但數據過少,難保證是耳念珠菌直接致死。

美國自2016年至2022年,已有2377人感染耳念珠菌,目前擴散美國華府及30個州,推估病例增加與新冠肺炎有關,耳念珠菌透過附著護理袍、手套及其他個人防護裝備傳播。CDC將耳念珠菌視為緊急公共衛生威脅,也警告耳念珠菌對全球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認識耳念珠菌

特性:依附在皮膚及衣物上,具高度傳染性、高度抗藥性。

症狀:發燒、畏寒

傳播方式:主要透過醫院受污染的介面,會黏附在靜脈注射導管和壓脈帶上,且難以清除。

高風險群:皮膚有傷口、黏膜破損者、具有多重慢性疾病者、長期住院患者、洗腎或使用侵入性靜脈管路(如氣管內管、鼻胃管)患者、配戴呼吸器患者、免疫力差之癌患。

死亡率:約在30%至53%之間

【延伸資訊】

新興抗藥性念珠菌的威脅:耳念珠菌

(責任編輯:葉姿岑)

抗藥性 黴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