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沒有比較快!數據顯示醫院愈大等待時間愈久
泌尿道與肺炎診斷明確,可能需安排住院,等待時間長。
健保資料顯示,過去三年在急診平均暫留最久的前五名都一樣,以肺炎等11小時(108年)居冠,其次為泌尿道疾患9小時、不明原因發燒8小時、暈眩和腹痛則約停留5小時,去年受到疫情影響,大醫院急診大減一、兩萬人次,這前五名平均暫留時間也只縮短30分鐘到一個半小時。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黃建華表示,暈眩和腹痛,急診需要時間進行鑑別診斷,若非腦中風或其他需要住院的大病,通常稍事休息、服藥治療就可以回家。泌尿道疾患和肺炎是較明確的診斷,可能需要安排住院,就可能得花8到10小時等病床,等待期間可以做檢查、觀察、治療。
黃建華表示,同樣要等住院,泌尿道疾患常見問題是結石,需要緊急開刀或是碎石,外科病床流動比較快;但肺炎要等的是平均住院時間長、病床周轉速度慢的內科病床,就要等比較久,在急診等待的時間,就會開始進行拍痰、每6到8小時打一次抗生素等治療。
急診停留超過24小時,都是等待住院,比率高顯示病床滿。
為了鼓勵醫學中心減少壅塞,健保署以病人停留超過24小時的比率作為指標,比率較高的前十名介於13.9%到5.7%之間,台大醫院13.7%居第二,僅次於台中榮總13.9%。
黃建華表示,在急診等超過24小時都是要住院的,台大醫院這個數字高,是因為病床常是滿的,因為台灣民眾就醫不受限制,各層級醫院之間費用差距不大,民眾就醫習慣集中到某些醫院,連門診病人都有很多要安排住院,例如癌症、心血管疾病,急診醫師必須在病人等待期間,盡量提供好的照顧。
健保署也計算了急診重大疾病病人六小時內轉進加護病房之人次、檢傷一二三級病人八小時內轉入病房之比率,作為急診效率指標。
黃建華表示,重大疾病六小時內轉入加護病房人次,可視為醫院急重症量能,也可看出重症就醫的集中度,像是台大醫院、中國附醫、彰基,重症集中度高。檢傷一到三級病人八小時內轉入病房的比率,可視為醫院整體量能,與佔床率高度相關,像台大醫院佔床率常高達九成,醫院幾乎是滿的,就算內部流程運作順暢,此比率能拉高的空間也有限。
防疫措施讓急診患者減少,但支援快篩影響急診量能。
黃建華觀察,去年受疫情影響,民眾、防疫措施做得好,所以流感、肺炎等呼吸道傳播疾病的急診病人大幅減少。疫情也使民眾健康意識高漲,腎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控制不佳而送急診的人也變少。今年因為三級警戒,民眾少出門,連意外事故的比例也較低,至於發燒、上呼吸道症狀、肺炎,因有分流,處理速度變快,但反觀其他疾病,因住院前都要先做PCR檢測,流程反而變慢。
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表示,今年雖然急診就醫人次減少,但醫院同時也降載、分艙分流,加上入院前要求篩檢,急診醫病雙方的身心負擔還是很大。
劉淑瓊指出,許多急救責任醫院被強制要求開設快篩站,輕症、無症狀、求心安的民眾都前來篩檢,急診的輕重症分流被破壞,交叉感染風險更大。急診醫師為了支援篩檢,光是穿脫防護裝備就要花很多時間,急診的量能也大受影響。她提醒,疫情期間更要落實醫療資源的分配原則,將快篩、接種疫苗、領取慢箋等醫療服務回歸社區基層醫療,才能將醫學中心及急診資源留給最嚴重、最需要醫療的人。

元氣周報
聯合報推出元氣周報,健康的、樂活的、環保的,每週日隨報附贈,12版版版精彩。
訂閱元氣周報電子報紙:http://reading.udn.com/reading/paper.do?from_id=6
延伸閱讀
同類文章
母親節送不只要送禮給媽媽 先懂她的健康關鍵數字
規律進食、按時吃藥、量血糖血壓 慢性病患平安健康過好年
健保大數據/109年全身麻醉執行件數10大院所
健保大數據/麻醉執行特色院所
全身麻醉其實比較安全?醫:半麻有更多不確定性
選擇半身麻醉還是全身麻醉?專科醫教你判斷依據
哪些選項CP值最高?一張表看懂麻醉自費項目費用
麻醉一定要由專科醫師執行嗎?醫曝麻醉2個最危險時刻
有喝酒習慣會不會讓麻醉無效?醫師詳解你最想問的麻醉問題
手腳冰冷睡不著靠喝酒、電熱毯暖身?醫揪NG保暖行為
成人打了新冠疫苗就百毒不侵? 醫師提高風險疾病指南
睡覺放件外套助防心肌梗塞 醫籲防範天冷6疾病風險
你的頭痛是哪種?頭痛位置、症狀、原因一圖看懂
救護車緊急送醫該如何挑選適當醫院?以就近適當為原則
高雄長庚以熱消融治腮腺瘤 免除病患顏面麻痺危險
萬別大意! 一男子連日唉聲嘆氣,竟引發「呼吸性鹼中毒」
瘀青要熱敷還冰敷?醫:4情況速就醫 2招加速恢復
淋雨濕身加這動作恐「又癢又腫」 醫:千萬別做
健保大數據/109年急診案件前10大症狀檢傷分類排名
健保大數據/109年急診人次10大醫院、109年第一級檢傷分類件數10大醫院
健保大數據/急診醫療特色醫院
急診案件前10大症狀排名 腹痛、頭暈、發燒最大宗
解決急診大塞車 健保署長李伯璋:研擬使用者付費
各種檢查不必等 急診好划算?醫提醒:感染風險高
肝、腎長水泡會變成癌嗎?醫解析囊腫、腫瘤區別
常被靜電電到?當心是你太累!醫師教你緩解方法
休假當沙發馬鈴薯?醫師警告2種人最好要稍微活動
長期頭暈千萬不可輕忽 合併8大症狀可能患重大疾病
影/氣溫突然驟降 23歲女子手腳冰麻查出是寒性體質
想要感冒快快好 試試7方法
猜你喜歡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別讓錯誤姿勢害椎間盤出軌 醫揭7個易引發椎間軟骨突出的日常動作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腳麻該怎麼改善、預防?醫指2大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病毒傳染力很強!醫師詳解猴痘感染途徑、潛伏期及預防方式
獨/防猴痘不用第一代天花疫苗 竟有想不到的特殊用途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加強核心肌群預防下背痛 專家教怎麼練核心才正確
從鞋底磨損看腳部健康!醫指6種情況代表該換鞋了
確診住負壓病房 猴痘指引惹議
副總統賴清德椎間盤手術一天出院、免穿背架 名醫解析原因
二尖瓣脫垂常伴隨心悸、胸悶 健保大數據揭常見10大共病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
膝蓋痛只要休息就會好是錯誤觀念?專家:軟骨磨損更快
骨鬆未積極治療,腰疼竟脊椎骨折!術後10處裂縫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QA/與天花類似但傳染力較弱的新興傳染病「猴痘」,一般人如何預防?
打過牛痘或水痘疫苗能防猴痘嗎? 醫師給答案
壯陽藥正確使用不掃興!醫:牢記4重點,不是吃越多越猛
連戰傳因中風住院,靠她相助脫險!醫:7大中風危險因子,熟記FAST助判斷
人畜共通傳染病 變得更常見!新冠、猴痘之外 疫情恐還沒完
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猴痘列第2類法定傳染病 須24小時內通報
十大死因「糖尿病」年增11% 「血糖難自控」恐成主因
糖尿病什麼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專家教你讓血糖穩定也能吃飽的關鍵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常常皮膚癢竟是「身體發霉」?黴菌感染好不了有4關鍵,醫教6招預防
猴痘侵台關鍵20天 台大醫:入侵社區後「傳播難斷根」
50歲男裝心臟支架7年後胸悶竟又梗塞 再放1支架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