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拔完牙齒後,喝下去的水竟從鼻孔流出來,這是每個人拔牙後都可能碰到的併發症。近半年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口腔醫學部主任陳立愷就收治4 名個案,經仔細縫補後,才解決不易喝水的難題。
陳立愷解釋,上顎第一大臼齒牙根距離鼻竇相當近,通常不超過0.1公分,加上第一大臼齒的牙根比較彎曲、分叉又多,不易拔除,一不小心就可能弄破牙根後的組織,出現口竇廔管。
臨床統計,拔牙時造成口竇廔管的機率,以上顎第一大臼齒最多,約占65%;上顎第二大臼齒及智齒居次、約占30%,小臼齒最少、約占5%。
署立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表示,拔牙不慎出現的口竇廔管有大有小,小一點的會自然癒合,大一點需以口內皮瓣來縫補,避免喝下去的水或口水從這個破孔往下掉,再從鼻腔流出來,甚至引發鼻竇炎。
陳立愷建議,民眾拔牙前,最好由專科牙醫師做完整仔細的口腔檢查,包括全身病史和X光攝影,再決定拔牙方式。如果病人鼻竇和臼齒間的黏膜組織過薄,不妨先把臼齒和牙根分割,免得用力過猛拔出破洞,造成併發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