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劉議謙/新店耕莘醫院神經醫學中心醫師】
65歲的陳阿姨三年前發現,公開場合或較為緊張時,眼皮易抽。開始只是下眼皮抽動,慢慢擴展為整個眼眶周圍肌肉同時抽動,頻率不斷增加,且不限任何場合,有時在家中沒事眼皮也會不斷跳動。
陳阿姨看了幾位醫師,都未確診,她也就不以為意。但是,半年前,情況開始惡化,不只眼眶周圍抽動,嘴角周圍也會抽動,後來整天睡覺以外的時間都在抽動。擔心別人發現她的不正常的抽動,陳阿姨成天戴著口罩,也少出門,開朗的個性變得退且自卑。
其實陳阿姨可能罹患「半邊臉抽動」,學名是半邊顏面痙攣(hemifacial spasm)。主因是顱底顏面神經受到附近血管不正常刺激造成,一小部分也可能是顱內聽神經瘤、血管瘤、腦膜瘤甚至多發性硬化症造成。
1950年代醫界就發現此病,並確定其病因。治療方面早期也都以外科為主,由外科醫師經後顱窩對受刺激的顏面神經做減壓手術。後來發現手術效果常常不如預期,加上此手術難度高,稍一不慎常有併發症,但是,內科藥物治療效果也不好,患者因為藥物副作用整天昏昏欲睡。此病雖不致於有生命危險,但醫病雙方都困擾。
不過,近來因肉毒桿菌素使用普及,治療方法已逐漸改觀。局部肉毒桿菌素在相關肌肉的注射可以在1到2周內緩解9成病人的相關症狀,效果約可維持3到6個月。可能的併發症包含局部瘀青、眼皮下垂或腫痛,但這些症狀不但出現機會低(約1成左右),即使出現也會在1周內消失,對得到此病的患者而言,肉毒桿菌素是不錯的治療方法。
【2009/05/11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