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柯俊銘/公職臨床心理師】
日前觀賞一個以大學生為訪問對象的談話性節目,討論手機的重要性。話匣子一開,許多來賓表示沒有手機就日子難過,直言活不下去,分享的經驗雖逗趣好笑,但他們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著實讓人擔憂。
電信科技進步,手機不僅款式多,功能也不斷提升,除通話、傳送簡訊外,還可拍照、上網漫遊、打電玩、聽音樂等用途,也難怪現代人無不人手一機,甚至多機,畢竟其對日常生活確實帶來極大的便利。
然而,過度依賴卻也引發新的文明病。近幾年來,世界各國陸續有「手機成癮症」案例報告出現,最近一份由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完成的調查為例,高達1/5的民眾坦承強迫性使用手機,明知撥打次數或花費金錢、時間過多,就是欲罷不能。
手機成癮症非正式醫療診斷,但已被認為和賭癮、毒癮、酒癮或飲食疾患類似,尋求立即滿足而不知節制的衝動行為,對於個人工作表現、課業學習或社交互動會造成傷害。如果您注意到自己對手機有「愛不釋手」、「機不可失」的傾向,提供以下建議,緩解可能的負面影響:
1.追蹤記錄:每天查看利用手機從事的活動內容與耗費的時間,並將其整理在筆記本上。如此持續進行一周後,再逐項檢討當時這樣做,有無意義或必要性。
2.漸進減量:若確認有「太超過」的現象,由剔除不重要的活動開始,使用時也儘量提醒早點結束,藉以逐步縮減時間(例如設定每周減少10%用量)。
3.建立習慣:若無急迫性,可面對面講的事情就不要透過手機。和他人談話時,請把手機關掉或放在看不見的地方,避免因注意來電而分心,或來電干擾造成失禮。每晚固定時間關機,並擺離自己遠些,有什麼事都等明天早上再說。
4.端正觀念:手機雖能讓人彼此無距離,方便隨時找到對方,但要維持穩定且健康的關係,並不需要時時交換訊息。利用手機密集地你來我往,起初也許會覺得有趣,或有被需要、受重視的感覺,但久了反而是一種負擔。
5.學習紓壓:文獻顯示,許多人之所以玩手機上癮,主要是為了逃避現實環境中的難題,排解內心苦悶、空虛的感受。故平時做好情緒管理的功夫,強化個人問題解決能力,培養正當休閒嗜好,自然降低對手機的關注、渴求。
6.尋求專業:當已很努力去改善手機的使用方式,效果卻依然有限,不妨求助於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認知行為取向的心理治療通常會很有幫助。
我們享受手機等科技產物帶來的好處時,也應懂得適可而止,倘若因貪圖方便、享樂而沉湎其中,心靈反被這些東西所束縛、控制,讓它們成了自己的主人,那恐怕就得不償失了。
手機成癮者常見表現
1.無法使用手機時(如忘了帶、沒電、收訊差)就會心浮氣躁,全身都不對勁。
2.完全無視時機是否合適,講起手機就渾然忘我,忽略旁人的感受。
3.三不五時就在確認有無簡訊或來電,怕自己不小心漏接。
4.每天花太多時間在手機上,已明顯影響工作、課業與人際交往。
5.手機帳單金額不斷增加,甚至多到無力負擔。
6.沒有接到他人電話時,會反覆檢查手機是否有開機。
7.用手機處理生活中所有的事務,沒有手機就什麼都不行。
8.未能立即接到回音,整個人會魂不守舍,情緒變得憂鬱、焦慮。
9.無時不刻就在找機會使用手機,即使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立即通知別人。
10.明知場合不宜打手機(如開車、醫院),卻不願忍耐,寧可冒險或違規。
延伸閱讀
愛煲手機 煲出腮腺腫瘤?
手機族請注意 手機比馬桶髒
手機不離身 倚賴症候群
【2009/03/26 聯合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