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看更多

疾病百科

看更多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ESG/ 醫療ESG動態

永續獎淪漂綠保護傘?綠盟揭評選機制漏洞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今天共同發布「2025 企業永續追蹤報告」,揭露台灣永續獎評選機制相較國際主流標準,存在結構性漏洞。記者董俞佳/攝影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今天共同發布「2025 企業永續追蹤報告」,揭露台灣永續獎評選機制相較國際主流標準,存在結構性漏洞。記者董俞佳/攝影

聽健康

00:00/00:00

永續獎恐淪漂綠幫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今共同發布「2025 企業永續追蹤報告」,指出國內永續獎項評選制度存在結構性漏洞。報告揭露,包括中油、遠東新世紀等多家企業雖屢獲永續獎,卻涉及環保違規、勞動爭議與氣候作為不彰,質疑這些獎項形同企業漂綠的保護傘。

該份報告檢視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TCSA 台灣企業永續獎、天下永續公民獎與遠見 ESG 企業永續獎等四大永續獎的評選制度,並分析獲獎製造業及排碳大戶的環保違規紀錄與氣候績效,報告直指,國際評鑑日益嚴格,國內獎項卻缺乏鑑別度。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曾虹文舉例指出,中油在永續報告書中刻意低報裁罰紀錄,2023年揭露30萬以上的罰單僅9件1489萬,但根據開放資料「透明足跡」可以看到,該公司實際上30萬以上有14件1560萬,如果罰單都完整揭露應該是59件2238.6萬。

曾虹文表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不僅未落實「資料不實可撤獎」的規定,反而再度頒獎,經濟部不僅未督導改善,甚至持續宣傳中油獲獎成就,形成政府、企業、評比機構的漂綠共犯結構。而金管會作為永續報告書的主管機關,去年回應表示「若未來永續報告書有重大揭露缺失,將罰3-100萬」,但國營事業與非上市公司卻不在監管範圍,成為漂綠漏洞。

曾虹文進一步表示,遠東新世紀亦是典型案例。根據新竹地檢署起訴書,該公司透過行賄手段撤銷員工申訴違反勞基法的罰單,並在報告書中宣稱「採即時處理與完成充分溝通後已結案。」透過行賄打壓員工申訴空間、掩蓋違法事實,並包裝企業形象,這就是漂綠。若依MSCI 或 S&P 500等國際評級機制,此等爭議事件恐導致降評甚至除名,台灣卻無對應機制。

此外,現場也點名中石化、台聚、亞聚等石化企業長期空汙超標卻仍年年得獎,凸顯評選機制對汙染議題長期忽視,而這些頒獎單位都是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其得獎率高達96%,146家報名,140家得獎,幾乎沒有鑑別度。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柯乾庸指出,105家獲獎製造業中,有41家是環境部列管的排碳大戶。台灣排碳大戶的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國總量逾四成,若這些企業不積極減碳,淨零目標將難以實現。獲得永續獎的標竿企業,應發揮帶頭作用,但實際表現卻明顯不足。

綠盟呼籲,獎項主辦單位應強化評選嚴謹度,建立「重大違規排除條款」與「撤獎機制」,與國際標準接軌。曾頒獎予涉爭議企業的機構亦應主動啟動複查程序,以重建公信力。政府方面,應由經濟部強化督導、金管會補足監理漏洞,將國營事業與未上市公司納入永續資訊揭露體系。企業則應誠實揭露資訊、改善汙染與勞動條件,不應再將永續報告與獎項作為漂綠工具。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