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藥品別亂吃!一次瞭解「慢性腎臟病」5大警訊、8大高風險族群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退休力/ 自在獨立

你有選擇困難症嗎?專家授獨立思考術,做出理性選擇10大原則

做出理性選擇的十大原則。圖/shutterstock提供
做出理性選擇的十大原則。圖/shutterstock提供

聽健康

00:00/00:00

「選擇」是很難的一件事。某種程度來說,選擇就是在未知的狀況下「賭一把」。大部分的人生悲劇,往往來自於當事人在完全搞不清楚狀況的時候,就做了一個可能影響後半輩子、數十年的選擇。比方說選學校、選科系、選第一份工作、選擇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偏偏大部分的人在關鍵的事情上,很少知道該怎麼使用邏輯思考細細推敲,反而只是憑藉感性與直覺而定。

「選擇」更讓人苦惱的地方,在於可能會有好幾個選項。除非利弊與得失清楚明白,不然其中的取捨總是讓人為難。也因為分析起來很困難,所以有很多人常常思考半天後,卻選出一個自以為很好、客觀上其實沒有這麼棒的選項。

想先給各位讀者十個我們自己常用的思考原則。在面對各類選擇時,如果都能以下面的原則思考一遍,就可以有效地讓未來的人生更加順遂。

原則一:哪一個選項可以讓未來的選擇增加?

每個選項都有其優缺點。我自己在比較各選項時,最先思考的問題,通常都是「哪一個對我將來的自由度最有幫助」。 某些選項會帶來短期利益,但長期下來能自由選擇其他選項的機會會減少;而有些選項短期雖然不利,但長期看來會讓選擇的自由度增加。所以基本原則是「選擇能讓長期選項增加的那一個」。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個人很喜歡音樂,卻念了四年的法律系。即將畢業之際他去聽了一場音樂會,發現自己真的很想從事音樂工作。那到底該立刻休學去當音樂家,還是多花幾個月的時間拿畢業證書?是我的話,我會忍耐到畢業。因為拿到法律系的畢業證書,不表示一定得從事法律工作。萬一將來音樂家的人生不順遂,至少還有機會回來從事法律工作,這對後續的人生就像是個「保險」;但如果沒這保險,我後續的人生選擇就只剩下在音樂領域出頭一途。所以拿到畢業證書,我後續還有兩個人生選擇;但如果不拿,就只會剩下一個選擇。

以此當第一個思考原則,你就能嘗試把人生後續的機會最大化。一旦努力做到這點,加上運氣又不差,人生牌局就會越玩越好!

原則二:不要因為害怕、恐懼、或困難而做出選擇

很多人會因為害怕而做出選擇。比方說害怕孤單、害怕沒工作、害怕無法面對困難的挑戰、覺得跨出舒適圈面對未知很恐怖,所以做了一個讓自己覺得舒適的選擇。

但舒適的選擇,通常都是我們熟悉、沒有挑戰性的,甚至可能是有所缺憾的選擇。因為如果現況很好、可以長期延續、毫無問題,就不會煩惱「要不要選新的」了。但就是因為現況出了問題,即使看起來還不明顯,可是將來遲早會發生,所以我們潛意識才會覺得「似乎是做些改變的時候了」。 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又會反反覆覆、擔心未來,所以最後延遲決定,讓自己繼續待在舒適圈中。但這不是理智在幫你決定,而是「恐懼感」在操控你。恐懼感會讓我們待在一個目前安全、但未必正確的位置,進而錯過改變的機會。

請記得:人生最可怕的地方,並不是失去現有的,而是得不到未來更有價值的那些機會。

<br />圖/ingimage

圖/ingimage

原則三:不要在憤怒或不平時做出決定

人在憤怒或覺得不公平時,會傾向於選擇玉石俱焚,而非對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選項。

兩個小朋友在堆沙堡。如果一個小朋友的沙堡被推倒而在地上大哭,即使老師來了,往往怎麼安慰、擦藥、給糖果、送玩具,都沒辦法讓他破涕為笑。除非讓他把另一個小朋友的沙堡也推倒,自己才會高興。這是人性。但如果冷靜下來看,他拒絕了安慰、包紮、糖果、玩具這些益處,一心一意只為了報仇,這樣的選擇其實非常不理性,也對自己毫無益處。

但你我都是人,都有類似的人性,所以請小心這樣的人性陷阱。如果你被老師當掉、跟情人吵架、跟老闆爭執、被客戶抱怨,這時候千萬不要做任何重大的決定,因為很可能是衝動、不明智的一個選擇,變成只是昏了頭、想報復對方、讓對方難堪與受傷。而這類選項通常都會搞壞關係、累積仇恨,也損傷利益。一旦發生這些狀況,通常都會讓將來的人生選擇縮限。因此,一定要訓練自己在盛怒、感覺不公平的情緒下暫不做選擇。如此,選擇的品質才會好。

原則四:預想最壞的情況會怎麼樣,並預做準備

雖然我建議盡量逼自己走出舒適圈,但這不表示要盲目地承擔風險。我在做選擇之前,都會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如果事情不如預期,可能會多壞?」;第二個問題是「如果最壞的情況發生了,我承受得住嗎?」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只是自己嚇自己。認真細想下去,壞結果有可能根本沒什麼。直覺雖然讓我們覺得某個選擇的風險很大;但是當理性思考過後,可能會發現原本以為的風險,根本沒想像中那麼大。

我自己當年在創業前也有類似的思考。創業聽起來是很可怕的事情,可是當時我分析後,發現我的行業中最慘也就是沒有客人、接不到生意,但因為前期投資非常小,其實不會因此虧錢。這樣一想,就覺得其實根本不可怕。

再來我又思考,如果一直接不到生意,可以這樣嘗試多久?畢竟經營出名聲是需要時間累積的。我發現以當時的儲蓄而言,就算過兩年沒薪水的日子也沒問題。而且真的這麼糟糕的事情都發生了,那我又會如何?想想發現也沒怎麼樣,頂多是回去當上班族。所以一路想下來,就覺得創業其實也沒這麼可怕。當你發現沒這麼可怕時,恐懼感就不會驅趕理性,選擇當然也能更加正確。而且當你連最壞的狀況都想過一輪時,代表你對於這項選擇也做好了全方位的規劃。後續執行時的順暢度,其實也會跟著大幅提升。

圖/123RF
圖/123RF

原則五:計算成本,尤其是機會成本

另一個讓選擇更理性的習慣,是計算成本。當手邊有兩個選擇時,你若要讓自己傾向理性思考,就該逼自己計算成本與報酬的關聯。當選項被數值化後,就能讓我們避開因為憤怒或不平所做的兩敗俱傷的選擇。

但要提醒的是:成本不一定只有錢。更多時候包括時間、人情、機會等等。某個選擇雖然會花比較少錢,但可能會得罪人、損傷人脈、讓親友反目,這未必是個好選擇。

此外,重大決策還需要考慮機會成本。所謂機會成本,就是被放棄的選項所帶來的潛在價值。比方說,你繼承了一間店面,這時到底是拿來自己開店做生意,還是把店面租出去比較划算?

你盤算之後,可能估計自己開間咖啡店,日子會很輕鬆,一個月淨利大約有三萬元。這聽起來好像很不錯,但如果你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間店面如果租出去,你或許能得到五萬元,而且什麼事情都不用做。而放棄出租,就會每月損失兩萬,也就是自己開店的機會成本了。

當然,選擇或許不能只看數值面。可能還要考慮自己開店的滿足感、成就感、學得的經驗、跟人互動的樂趣、達成夢想等。但這些也是該理性思考的一環,把各選項的價值與成本、好處與壞處都列出來,再根據人生目標挑一個最接近的,這才是大人的思考方式。

原則六:難以決定時,嘗試把狀況推到極端

當然,保持理性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時我們自以為很理性,但潛意識早已被恐懼感綁架了。但當下自己可能很難察覺自己到底是因為什麼而偏好某個選擇。這時候我會嘗試做一件事情,就是把手上的選項推到極端,或把環境推到極端,看看這些選項是否還一樣吸引我。如此會比較容易辨識出自己在意的到底是什麼。

例如挑選工作時,我會問自己幾個問題:「如果薪水只有現在的一半,我還會想做嗎?」「如果主管不是這個人,我還會想做嗎?」「如果從此工時會變超長,我還會想做嗎?」「如果公司日後沒有這種規模的大案,我會想待在這兒嗎?」

把環境推到極端,也是我卡住時常常問自己的問題:「如果我中了樂透,還會想做現在的工作嗎?」「如果我中了樂透,會想跟誰一起分享?」「如果我中了樂透,我還會想住在這裡嗎?」

當你嘗試這樣自問時,就能搞清楚自己到底是因為恐懼感、因為無奈、還是因為真心喜歡而選擇某個選項。一旦知道自己潛意識最在意的點,就能回歸理性、從價值跟成本的角度,分析這項選擇的利弊得失。

原則七:還是很難選擇時,逼自己做些小實驗

不過,邏輯分析沒辦法處理資訊不足的狀況。比方說你想跨入一個從來沒做過的產業,若只是關在房間裡自己判斷,那其實不叫分析,而是空想。要有效判斷,就必須先蒐集情報。所謂蒐集情報,可能是問有相關經驗的朋友、買相關的書籍進行了解。更務實的方法,則是讓自己做些小規模的嘗試。

若你是一個工程師,想轉職到比較重銷售的職位。但你沒有銷售經驗,也不擅長跟人交流,更不知道自己到底學不學得來。這時與其在家裡空想,或是跳下去了才後悔,不如嘗試主動爭取一些機會。比方說公司下次銷售拜訪、需要有懂技術的人一起前往時,你可以主動請纓加入。這樣雖然沒有直接參與,但最少可以近距離觀察,而且很可能有機會面對面回答客戶的問題。有幾次這種經驗後,就會對這項選擇有更全面的了解。

但我也要提醒,嘗試自己從來沒做過的事情,一開始一定會有較長的學習曲線,所以不要因為一兩次挫折就做出「我一定沒辦法」的結論。可能要多嘗試幾次,才會真正感受到其中的樂趣。但透過這種間接跨界的嘗試,至少可以在風險最低的狀況下,理解到另一個選擇的優劣之處,也能讓後續的判斷更貼近真實。

圖/ingimage
圖/ingimage

原則八:無論如何,不要盲從與跟風

雖然大家都做的事情,好像有種「眾人的保證」;但也因為大家都做,競爭一定很激烈,而且好機會也比較難獲得。

對大部分的人而言,接受世俗的價值觀最輕鬆:讀研究所、進大公司、結婚、生小孩、買房子、定期定額買基金、買終生壽險……都是很多人直覺接受的人生選擇。但我要提醒的是:所有選擇的適用性,最後都還是得回歸到個人!

就算很多建議符合90%以上的人,你也有可能剛好是剩下的10%。所以聽到別人的建言、知道大家都排隊跟風的事情時,不要慌忙跟上,反而應該退後一步,想想這個選擇真的跟自己的生涯目標、自身條件吻合嗎?如果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跳進去真的能生存或突圍嗎?會不會只是掉進去變成一個不快樂的分母?若是後者,難道我真得做跟大家一樣的事情?還是可以另闢蹊徑、走出跟大家不同的人生道路?唯有這些都想透了,做出的選擇才是真正為自己量身打造的。

原則九:有機會,多學習別人的選擇邏輯

雖然我建議大家不要跟風,但不表示該因此封閉自己,不理外界趨勢。以我自己而言,雖然某些選擇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但如果認識那些做了這項選擇、而且過得很好的人,我會想找他聊聊他背後的「人生價值觀」:聽聽當時他為何這麼選、碰到了什麼問題、如何克服等等。雖然這不表示我會跟著選,但我能更全面地了解別人怎麼面對問題,以及如何判斷與執行。

世界上沒有什麼選擇是所有人都適用的。別人選對了、成功了、順遂了,有時候不是表面的選對,而是他有正確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個人特質,然後選出正確的路徑來搭配。簡單地說,這是一個綜效的結果。

所以我對這部分會很感興趣。當你多了解別人怎麼想、別人如何面對人生選擇,就能體會一些更深層的生活心得。這些別人的故事也會讓我們成長,讓自己日後在面對選擇時,可以用更宏觀的策略來看待這些選項。

原則十:選錯沒關係,要有軸轉或停損的勇氣

沒有人能一次選到最完美的人生路程,大部分都是在過程中不斷調整。所以有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必須有「捨得的勇氣」。選到不喜歡的科系,不要因為花了四年,所以逼自己繼續做相關工作;覺得某個工作跟人生的目標不吻合,不要覺得都浪費兩年了,放棄很可惜;不要覺得兩人差異太大,卻因為花了一年的時間交往,害怕從頭來過太辛苦而堅持跟對方耗下去。 有些選擇做錯了,我們雖然會無奈,但也只能坦然接受。調整自己、控制可惜的心情,然後邁開步伐,重新嘗試不同的方向,就能找到更正確的目標。

如果總是陷在可惜的情緒裡,逼自己忍耐,最後很可能會在憤怒或不平的情緒中,做出一個極端或偏頗的選擇。這樣的選擇通常都很糟糕,帶給你的利益也最小。乾脆在沒有被逼到絕境之前,讓自己勇敢離開不好的環境。就長期而言,這樣才能讓自己未來的選項最大化!

以上十個原則,是面對困難的選擇時,值得一試的思考起點。更具體的選擇情境,請各位讀者繼續閱讀後面的章節。我們收錄的內容包含:職涯發展、人生態度、個人理財、創業經營、人生伴侶、以及人際關係等各類關鍵選擇的細微思考。

更多內容,歡迎各位到《大人學》網站,繼續關注我們。

本文節錄:《大人學選擇:成熟大人的獨立思考術》一書

<br />作者:張國洋、姚詩豪</br> 出版社:時報出版</br> 出版日期:2022/11/01

作者:張國洋、姚詩豪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11/01

人生選擇 人生 理性思考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