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看更多

疾病百科

看更多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退休力/ 理財準備

為何繳了遺產稅卻無法拿到相對應財產?從兩個真實案例看常見稅務陷阱

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

僅分得少數遺產卻須負擔高額遺產稅,經常也成為後代紛爭問題。
僅分得少數遺產卻須負擔高額遺產稅,經常也成為後代紛爭問題。
示意圖/AI生成

聽健康

00:00/00:00

在遺產規劃中,許多人以為只要透過贈與、保險或拋棄繼承等方式,就能有效達到節稅或財產分配的目的。然而,若未充分掌握相關稅法規定、法院見解與行政實務,反而可能造成「未得財產卻須繳稅」或「繳了稅卻領不到財產」的困境。本文以兩個具代表性的案例切入,解析常見的稅務風險,並提出可行的規畫建議。

案例一:僅分得少數遺產卻須負擔高額遺產稅

案情簡述:

陳先生生前將名下價值逾3億元的股票贈與配偶,並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20條第1項第6款(配偶相互贈與之財產不計入贈與總額) 免徵贈與稅。不料陳先生於贈與後兩年內過世,其配偶與三名婚生子女均拋棄繼承,唯一繼承人為6歲的非婚生女。

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5條第1項規定,被繼承人於死亡前兩年內對配偶之贈與,仍須併入遺產總額課稅。結果該女童雖僅繼承約1,000多萬元的其他財產,卻須負擔高達5,735萬元的遺產稅;反之,取得 3 億元股票的配偶因拋棄繼承,完全免於負擔該部分遺產稅。

本案引發爭議,經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11號」判決認定該條文部分違憲,理由是擬制遺產的規定已背離「量能課稅原則」。

114年7月,財政部發布「被繼承人死亡前二年內贈與配偶之財產併計遺產總額課徵遺產稅稽徵作業處理原則」,在遺產及贈與稅法修法前,作為過渡性規範。依前項「處理原則」,被繼承人死亡前二年贈與配偶之財產,計入遺產總額後應由配偶負納稅義務,換言之,受贈財產由配偶單獨負納稅義務。但配偶拋棄繼承,擬制遺產不得向配偶課稅,也不得轉由其他繼承人負擔。此舉避免了「未得財產卻被迫繳稅」的不公平情形。

案例二:繳納遺產稅後卻無法領取保險金

案情簡述:

洪小姐生前投保94張投資型保單,身故後國稅局依「實質課稅原則」認定其為遺產,核定其弟、妹為繼承人,應繳納2,179萬元遺產稅。兩人繳清稅款後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卻因非保單指定受益人而遭拒,導致「繳了稅卻領不到1.6億保險金」的窘境。(《臺灣高等法院108年度保險上字第36號》判決)

本案例的關鍵問題是,國稅局的課稅是行政機關基於租稅課徵目的所為之判斷,而保險公司履行保險契約將保險金給付保單受益人,二者之間並無關係。換言之,「要繳稅的可能是繼承人,但能領錢的卻是受益人」並不矛盾,也是保險契約特色。

稅務風險經常來自繼承權與課稅義務的錯位

許多人以為「繳了遺產稅,就能拿到相對應的財產」,但這常是誤解。

.遺產稅屬公法義務:以遺產總額計算,範圍可能包含繼承人無法主張權利的財產。

.財產取得屬私法權利:依民法繼承規定或契約(如保險契約)決定,兩者彼此獨立。

此即稅務風險常見的「權利義務錯位」現象。

3建議避免掉入稅務陷阱

從以上兩個案例可看出,遺產稅負往往與財產的實際取得權並不一致。若缺乏事前規畫,不但無法達成節稅目的,甚至可能造成繼承人承擔不相稱的稅務風險。以下建議將風險降至最低。

1.提前規畫贈與,降低遺產稅暴露風險

若預計進行大額財產移轉,應盡量提早規畫,同時善用每年244萬元贈與免稅額,逐年移轉財產,降低遺產總額。同時要注意「兩年內贈與併入遺產」規定。

2.善用壽險進行財產分配與預留稅源

壽險具有將保險給付與遺產隔離的效果,可確保由被繼承人指定之特定人取得財產,不用受民法繼承有關特留分的限制,而繼承人無法就該保險給付主張繼承的權利。另外,保險金可作為遺產稅的「即時稅源」,避免繼承人因繳稅而陷入資金壓力。

3.先評估稅務風險再決定是否拋棄繼承

有些遺產帳面價值高,但計算後負債、稅負高於可取得的財產。若「繳出去比拿到的多」,應及早評估是否辦理「拋棄繼承」的聲請。同時,建議與會計師或律師討論,以免遺漏可能的稅務義務。

遺產規畫不僅僅是「節稅」而已

有效的遺產規畫不應僅以「節稅」為導向,而應兼顧財產配置、權利歸屬與家庭成員間的利益平衡。透過專業且完善的規劃,可避免陷入上述案例中的稅務陷阱,使財富真正達到順利、安心的傳承。若涉及較為複雜的財產結構,建議諮詢專業會計師、律師或財務顧問,以確保方案完整且符合法規。

作者/劉憶娥

經歷:大學講師、保經公司簽署人、信託公會副組長、科技公司管理部經理、證券公司承銷部經理

專業證照:考試院稅務記帳士、人身及財產保險經紀人、人身及財產保險代理人考試及格、勞動部就業服務乙級、台灣及中國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美國管理會計師(CMA, CFM)、美國及台灣內部稽核師(CIA)、台灣證券投資分析人員(CSIA)

<br />圖/劉憶娥提供

圖/劉憶娥提供

遺產稅 財產移轉 拋棄繼承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