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坪半的空間裡,長者熟稔地張羅一桌菜,青年在一旁幫忙擺放碗筷、端菜,眾人陸續上桌,開飯,閒話家常。看似一家人的他們,其實沒有血緣關係,只是一群共住在新店央北青年社會住宅(以下簡稱央北社宅)的居民,實驗一個新的居住模式——「跨世代共居計畫」。
國外荷蘭、德國行之有年 透過青銀共居舒緩居住正義、獨居危害
青年蝸居狹小租屋處,長者獨守空居,已是現下時代的寫照;然而,透過青銀共居,既舒緩居住正義問題,又降低長者獨居所隱藏的危險與孤獨感,更重要的是,促進世代交流,減少彼此對立、歧視的情形。
在國外,青銀共居已行之有年。荷蘭一間安養中心開放6位年輕大學生免費入住,條件是每月提供至少30小時的友善鄰居服務,如陪伴長者用膳、與銀髮族聊天等等;德國共居公寓則設置鼓勵長者、青年互動的交誼廳。
新北市2017年全台首例社會住宅實驗青銀共居計畫
2017年新北市府於北大社會住宅實驗全台第一場青銀共居計畫,透過空間設計、實體活動,鼓勵兩代交流。當時市府還邀請強調空間共享、與家連結的租屋平台「玖樓」團隊擔任管理者。2020年,央北社宅移植並擴大北大社宅經驗,推行跨世代共居計畫,不單增加計畫戶數,也規定每月付出固定時數,舉辦活動服務所有住戶。
目前央北社宅共有950戶入住,其中25戶23人為跨世代共居計畫住戶,入住資格比照一般社宅住戶,須符合所得及財產等限制,並設籍、就學或就業於新北市的20歲以上民眾,可以市價8折承租,一次簽約為3年,若通過年度評鑑,有機會再減免租金,續租最長不超過6年;且計畫住戶只要每月服務至少2小時,不需抽籤即可入住,但長者住戶需自評生活可自理,避免年輕住戶淪為免費看護。
居民如何從從陌生變熟悉 從共居到共鄰的心態轉變
81歲的詹莉莉分享,她會適時拿捏與青年室友的距離,有時分享人生經驗,有時又尊重獨處時間,「兩人相處得不錯」;為了吸引青年居多的央北社宅住戶參加活動,68歲的江大哥偶爾舉辦「Piano Bar」,準備小點心,並開放住戶點歌;30歲的廖育瑄與其他住戶每月一同開辦各式主題活動,像是發揮自身保險業務的專業,向長者說明理財保險的重要。
「35至45歲的青年、50歲屆退的長者個性與生涯穩定,因此我們將計畫定為跨世代,而非青銀共居。」玖樓專案經理楊柏賢分析,跨世代共居的特點是陌生、跨年齡層,勢必會經歷磨合期,因此需要大量對話。
原先計畫是青年、長者共居一室,後來考量疫情、文化風情,改為一個申請人一戶,再另外共用一間套房作為聚會場所,形成「共鄰」。「其實青銀不是問題,共居才是。」楊柏賢表示,即使是同齡人,價值觀、作息不同,也會產生衝突。
社區區民如遇到仲裁者不明、環境設計不良 可參考香港成立住民委員會調解處理公共事務
「有住戶使用完聚會場所後,常常沒有清潔。」詹莉莉表示,剛開始她還會幫忙清掃,但時間一久忍受不了,請玖樓出面處理也無效;江希陸不約而同分享,曾有住戶家深受菸害,卻誤會他抽菸所致,兩人關係因而交惡,向玖樓反應亦無果,後來是靠兩人來回溝通落幕。
對此,玖樓專案執行邱子珊說,當住戶間發生衝突,會先讓當事者內部溝通,解決不了玖樓再介入,召開家庭會議,最終手段則為調整住家位置。楊柏賢舉例,有長者因其他住戶參與度低,故在聚會場所宴請大家吃飯,彼此敞開心胸分享原因,或是疫情前有住戶覺得室友生活習慣差,換住屋才解決。
邱子珊也指出,目前年度評鑑著重社區回饋,連續2年不合格就限期搬離,至於違反生活公約如聚會場所的使用規範,沒有明確罰則,「大家都是大人了,我們不希望罰則用在這部分。」楊柏賢則說,住戶是與政府簽約,玖樓僅是代管、輔導團隊,只能柔性勸導、調換房間,不具任何強制力,無法強行規範住戶的行為。
除了調解衝突的仲裁者不明,楊柏賢也表示,「現在社宅多為大型集合式住宅,人數多、不同樓層各有管制,不利住戶交流。」所以建議,建築設計上,應以10到20戶為單位,共享一個公共空間,形成中型社區。
此外,楊柏賢認為,可參考香港經驗,培育住戶成立住民委員會,一同訂定生活公約,管理公共空間,雖然現在尚需面對房東是政府、住戶普遍少參與公共事務的難題,「但這是應該要朝向的方向。」
來測退休力不論是不是一個人,都要準備老後,好好生活。
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來看你的退休準備夠不夠。
責任編輯:陳學梅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