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今年廿九歲的青年上班族鄭佳興而言,透過科技保護獨居父母,提早預防並降低自己遭遇意外時的可能風險,就是他孝順家人的方式。
這些念頭的起點像部公路電影。鄭佳興自十八歲起,從桃園搬到台北獨自租屋,求學也求職。每次往返老家和車站之間,都是由父親騎機車接送,但在某一天,他突然發現「以前我只能看著爸爸的後腦勺,現在我卻看得到前面的路。」父親老了,他得成為爸媽的守護者。
擁有公關暨廣告碩士學位的鄭佳興擅長說故事,更擅長規畫。從意識到「自己已經快卅歲」那天起,他開始研究保險,透過從事保險業務的大學同學引薦,逐步買了長照、醫療、儲蓄險等。
鄭佳興說,年輕人通常不重視保險,曾有同輩朋友問他為什麼要花錢買很久的未來才用得上的保險?他原先說不上來,只覺得應該去做,後來才慢慢想清楚:可能是體認父母老了,如果哪天自己不小心出意外,「我不希望帶給家人太多困擾。」
父母獨居桃園,兩名兄長都已在中南部成家立業;既未婚、距離又最近的鄭佳興經常回去陪伴兩老,主動承擔關懷責任,也認為自己應該做的更多。
鄭佳興表示,長照並非專屬於銀髮族的需求,因為災害或病變不會挑選受害者;若在年輕時遇上意外,家人便要花更多時間照顧自己,還必須考量買輔具、雇用看護工的長期費用,將造成年邁父母的龐大壓力。
至於投入多少預算,他的標準是「保險支出不超過每月固定薪資的百分之十」,因為年輕人保費低,趁此刻超前部署,總比沒有好。
求學時幾乎年年得書卷獎,順利從研究所畢業,鄭佳興說:「我只是比較幸運。」他的經驗或許不見得適合所有人參考;他看過許多朋友遭遇生活難關,也深知當代青年沒有條件想像「退休是怎麼一回事?」因為有人連生存,都很艱難。在疫情之下,不少人放了無薪假、低薪、高房價都讓這世代的年輕人只能求現下安穩,更遑論未來或老後生活的藍圖。
「我所能做的,只有盡量減少風險,顧好當下可以完成的責任。」鄭佳興認為,即使能侃侃而談如何降低風險,似乎很有規劃了,其實依然是走一步算一步。
他為父母想得很遠,下一步要開始研究「智慧家庭」,例如用手機遠端檢查家門、瓦斯爐和電器的開關。原因是:萬一父母未來出現失智症狀,他和兄長也能從外地守護,避免意外。照顧好爸媽,也是照顧好自己。
鄭佳興希望,能靠著自己力量,既讓家人不必擔心子女在外生活;為人子女者還能回過頭來,不只心靈上陪伴父母,更在經濟與安全層面為他們設想。
▌延伸推薦: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