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離開時臉上的微笑,至今仍是支持我的力量。」林先生42歲罹患肝癌,病程迅速進展到末期,在台大醫院六樓緩和安寧病房離世。遺孀李小姐今表示,進入安寧緩和醫療絕非容易的選擇、心中會很掙扎,擔心是否還有一線生機,但先生和家人在台大安寧緩和醫療團隊協助下,一起做好臨終準備,先生離開時沒有遺憾,臉上還掛著淺淺微笑。
李小姐說,因肝癌的疾病特性,先生在世時常突發肝臟腫脹、流血不止,最後一次送醫時甚至吐血。罹病過程中8次進出醫院,都是送到急診,轉到一般病房後病情穩定、出院,回家後若出現急性症狀又送至急診,不斷輪迴。
與家人討論後,林先生決定進入安寧病房,李小姐心想此次送醫再也無法回家,內心非常掙扎。時任台大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的蔡兆勳告訴她,要做好心理準備,依林先生病情,臨終過程可能非常快。李小姐說,只希望先生能在最後的時間裡,把心裡話說出來,沒有遺憾地離開。
剛進入緩和醫療病房時,李小姐心中仍有猶豫,先生急性出血時,還是會想是否應進行治療。但蔡兆勳告訴她,要改變思維模式,緩和醫療不是治療,「但第一周仍很糾結,思維、心情調適。」直到有次志工幫忙先生理髮、剃鬍子、洗澡,她才體認到安寧緩和的意義,「病人通常都是蓬頭垢面,能好好洗澡很難得,也讓先生舒緩疼痛。」
李小姐說,在緩和醫療病房20多天,雖然對摯愛離開非常不捨,但有緩和醫療團隊的志工、護理師等,協助翻身、換尿布及餵食,並減緩先生身體症狀;兩位當時分別9歲、10歲的兒子也會抽空到病房團聚,家人一起走過最後一段路,牧師也從旁提供靈性支持。
李小姐回憶,先生離開前一天已無法進食,但緩和醫療團隊在旁陪伴,透過滴管餵食舒緩先生不適。先生離開時臉上帶著微笑,這個畫面不斷鼓勵她一直向前。先生走後,李小姐獨自扶養兩個孩子,如今都已上高中,「很感謝先生願意選擇安寧緩和醫療,先生也說還好有我的提議,讓他沒有遺憾。」
蔡兆勳表示,安寧緩和是尊重患者自然死亡,是改善病人痛苦目前認為最佳的照護模式,也是一種「預防醫學」,能減少病人、家屬遺憾。以台大來說,安寧緩和療護團隊成員包括醫師、護理師、社工師、臨床心理師、臨床宗教師、音樂及藝術治療師、志工等,積極提供末期病人及家屬身心靈的整體性照顧,絕非放棄治療,也不是負面消極的照護。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