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肝膽科名醫、義大醫院副院長林肇堂,10多年前罹患「胸腺癌」。罹癌當時林肇堂查書上面寫:「如果得到胸腺癌,半年內會死。」當下他慌了、很難過。罹癌的心情與其他癌友一樣,面臨「生氣、為何是我?」想找出罹癌原因,最後就是接受,不會因自己是醫師而有所不同。
胃腸肝膽科名醫、義大醫院副院長林肇堂,10多年前健檢發現罹患「胸腺瘤」,手術切除後的病理報告竟顯示,腫瘤是少見混合兩種癌細胞的「胸腺癌」,經再次手術才治癒。受訪時林肇堂打開衣襟,一條很長的疤痕直直地在胸口,「這個傷口,是我人生中最大的疤記,也是勳章。」每天洗澡看著它提醒他,要更重視健康。
胸腺瘤開刀 才發現是惡性
2012年,林肇堂和太太到台大醫院健檢,並採用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肺癌篩檢,沒想到太太沒事,他的影像檢查卻有問題。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診斷,「看起來像胸腺瘤,一顆直徑約2公分,沒有向外侵犯跡象,不像是惡性。」但他不放心,再詢問現任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胸腔外科教授陳晉興,建議三個月後再追蹤。
雖然追蹤沒有變化,但一顆小小的胸腺瘤埋在胸口,是林肇堂心中沉重的石頭,於是決定開刀,由陳晉興執行胸腔鏡手術。不料,術後第3天準備出院時,台大病理科告知,腫瘤看起來不是良性的,令他相當驚訝。
病理報告顯示,是惡性腫瘤,裡面混合兩種癌細胞,一是神經內分泌癌細胞,另一是鱗狀上皮癌細胞。林肇堂立刻查書上面寫:「如果得到胸腺癌,半年內會死。」當下他慌了、很難過。罹癌的心情與其他癌友一樣,面臨「生氣、為何是我?」想找出罹癌原因,最後就是接受,不會因自己是醫師而有所不同。
問專家意見 再開刀切除乾淨
林肇堂尋求日本德島大學胸腔外科教授近滕和也(Kondo Kazuya)意見,近滕問他:「開刀前判斷是良性還是惡性?開刀前有沒有進行電腦斷層篩檢,查看其他部位有沒有癌細胞轉移?手術時,有沒有將整個腫瘤及周邊的縱膈腔、淋巴腺清除乾淨?」三個問題。林肇堂回說:「只把腫瘤拿掉而已。」近滕因此強烈建議,兩周內立即再度手術,把剩餘的胸腺組織、淋巴腺清乾淨,若錯過治療黃金期,開刀傷口會沾黏,增加再次手術困難度。
仍由陳晉興為林肇堂再次執刀,且採行「開胸手術」,為了治療癌症,「再痛,我都要開。」術前把全身總掃描一次,確認身體其他的部位有無轉移,有轉移就一起開掉,甚至心包膜都拿掉一塊,「全部弄乾淨!」林肇堂說,手術將胸骨鋸開,胸口留下20多公分傷疤。
術後,林肇堂選擇與癌細胞共存,不化療、電療,「但心情掉到谷底。」體認到他是一名癌症病人,體內癌細胞隨時會復發,像一顆不定時炸彈,因而選擇從台大醫院退休,與太太遊山玩水、放空2年,享受人生。
健檢發現腫瘤 慶幸是福報
2年後,在輔大校長江漢聲力邀下,2014年林肇堂擔任輔大醫學院院長,2018年成立輔大附醫,後來轉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目前則擔任義大醫院副院長。
林肇堂探究罹癌原因,可能是台大醫院擔任總醫師2年期間,穿著鉛衣為病人進行膽管、胰管攝影,每次攝影都要經X光檢驗確認,長時間受到高劑量輻射所致,但也是因為此經歷,他成為「台灣內視鏡之父」,國內內視鏡做最好的人。「這可能是一個福報,腫瘤是透過健檢發現,而不是發病才發現。」
「如果10多年前沒治療,我可能早就死了,故事就停在59歲。」林肇堂說,他已多活10年,做了好多事情,現在每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身上的一個刀、一個疤,都是好的啟發」。
活在當下 看病更具同理心
罹癌後,林肇堂面對病人的態度改變很多,現在想的都是如何幫助病人,說服力也比以前更好。就是一個角色的轉變,他現在與病人是同輩,拿出同理心,例如診治只剩半年生命的病人時,會告訴家屬要一起面對,不能隱瞞,包括處理遺產稅等後續問題,「不是只治療病人,也要處理家屬的問題」。
如今癌後逾10年沒復發,林肇堂說,得知罹癌時,以為「人生到此為止」,但後來又回到學校、醫院服務,可見人生真的很難規畫,現在「每天都是多賺的一天,開心面對,活在當下」。
目前林肇堂每半年進行一次電腦斷層檢查,相信科學證據,信任專家,「Do my best」,然後就順其自然,等待結果,或許有一天等死神第二次來敲門,他也會開心面對「Let it be」。
林肇堂小檔案
現職:義大醫院副院長、輔大醫院胃腸肝膽科特聘顧問
年齡:70歲
罹患疾病:胸腺癌
發病時間:2012年
症狀:無症狀,健檢發現罹癌
治療方式:第一次手術切除腫瘤,兩周內再切除剩餘胸腺組織、淋巴腺及部分心包膜
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竭盡所能找到專家治療你的癌症,若已盡力了,就讓命運來決定吧! Do your best, and then let it be.
(責任編輯:葉姿岑)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