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看更多

大家都在看

看更多

疾病百科

看更多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聲/ 癌症防治

肺癌防治應更積極、精準 中研院士楊泮池教授:真正早期只有1A

在世界肺癌月之際,國際肺癌權威、中研院士楊泮池接受本刊專訪,他指出,台灣在肺癌防治上應更積極,篩檢條件在年齡上可以再放寬,而肺癌分期與其他癌症不同,真正早期的定義只有1A,1B期以上都應考慮積極治療。記者曾原信/攝影
在世界肺癌月之際,國際肺癌權威、中研院士楊泮池接受本刊專訪,他指出,台灣在肺癌防治上應更積極,篩檢條件在年齡上可以再放寬,而肺癌分期與其他癌症不同,真正早期的定義只有1A,1B期以上都應考慮積極治療。記者曾原信/攝影

聽健康

00:00/00:00

每年11月是世界肺癌月,肺癌是國人十大癌症之首,台灣首創全球之先於民國111年開始進行LDCT肺癌篩檢,至今已有20餘萬人接受篩檢,中研院士楊泮池指出,目前的篩檢率僅達目標族群的四分之一,建議持續擴大篩檢對象,同時他也提醒,比起乳癌和大腸癌,目前肺癌的分期及對早期肺癌治療思維偏保守,嚴格來說真正的早期只有1A期,五年存活率高達9成;但1B期的五年存活率已下降至7成左右,臨床表現更接近第二期,因此建議1B期以上的患者要考慮採取更積極的治療策略。

台灣肺癌篩檢政策已推行三年,也吸引其他國家仿效研議相關政策。今年起政府擴大肺癌篩檢,下修具肺癌家族史者篩檢年齡:40至74歲女性或45至74歲男性;並放寬重度吸菸者條件:50至74歲吸菸史達20包/年以上。楊泮池指出,國人平均餘命增加,可參考新加坡的作法,考慮上修篩檢年齡至80歲,以涵蓋更多高風險族群。

2024年美國肺癌發生率已經是女性高於男性,而台灣的發展趨勢女性肺癌增加的速度也比男性快。有學者認為,應將居住於空污高風險區的民眾納入肺癌篩檢計畫,找出更多的早期肺癌患者。楊泮池舉例,目前已有可利用GPS定位估算個人PM2.5的暴露量的工具,精準辨識高風險族群個體,建議政府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可逐步擴大篩檢,採分級、精準策略,不宜全面開放。

日前環境部與衛福部共同召集空氣污染與健康影響專諮會,展開空氣品質與健康關聯的研究。專家們認為,應針對不同的污染源進行空污物質的樣態分析,並訂定更嚴格的審查標準,楊泮池指出,會議中有學者引用刊登於Nature《自然》期刊的研究,分析不吸菸肺癌患者的致病原因,發現中藥馬兜鈴酸是癌變的因素之一,在華人地區尤其值得關注,政府應該評估全面禁用。期盼未來政府應持續跨部會合作,共同解決環境中各種致癌源對國人健康的影響,並能定期開會追蹤,針對保護國人健康進行精準治理。

由於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的影像判斷須仰賴放射線科醫師,篩檢量能增加的情形下,如何藉由AI軟體輔助判讀提高診斷效率更顯重要。楊泮池指出,目前已有5-6家醫學中心啟動臨床試驗,預計搜集4-5萬筆LDCT的影像,導入AI軟體如Sybil建立個人化風險預測模型,透過科學化的數據,優化追蹤頻率與篩檢間隔,有望提升效率、節省醫療成本。

政府目標於2030年將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1/3,楊泮池強調,肺癌要領航達成此目標,除了精準篩檢外,治療上也應更積極。實際上只有零期及1A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達九成,是真正開完刀後有痊癒機會的;患者一旦進入1B期,五年存活率就下降至7成左右,顯示第一期內的存活率差異已相當顯著,楊泮池認為應重新檢視國際間肺癌的分期標準,並積極治療。

此外,楊泮池也點出肺癌的分期及對早期肺癌治療思維偏向保守的問題。1B期開始復發率會越來越高,他建議1B期以上的患者可能應考慮更積極尋求進一步治療,以降低復發風險、提升存活率。在健保政策方面,應強化肺癌早期基因檢測及早期治療的可近性,確保1B期以上患者確診後能及時銜接符合國際標準的有效治療。

楊泮池期盼醫界推動台灣早期肺癌治療指引接軌國際,明確訂定依結節大小及影像特徵劃分肺癌的可能風險,採取分級與處置策略,並完善免疫治療與標靶藥物的整體布局,優化健保資源配置。唯有讓「早期篩檢、精準診斷、早期治療」三大環節無縫接軌,才能在既有篩檢基礎上最大化治療效益,改善患者預後,實現翻轉期別,進一步提升肺癌整體的存活率。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