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是台灣男性第三大癌症,更名列癌症死因第五位。衛福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新增個案人數達1萬958人。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長查岱龍表示,男性常諱疾忌醫,即使一晚上要起床小便四、五次,在診間仍嘴硬稱沒有問題,導致確診時多已晚期,第三、四期患者占半數以上,籲男性發現異狀時應積極接受治療。
查岱龍說,國內攝護腺癌新診斷病人,近三成已是第四期,反觀日本攝護腺癌死亡率已在下降,美國則早已啟動全國性篩檢,抽血檢測攝護腺特定抗原(PSA),最初攝護腺癌人數增加,但隨診斷、治療進展,後續人數減少,死亡率顯著下降。
晚期攝護腺癌患即使全身骨轉移,PSA數值達1萬ng/mL以上,遠超出正常數值4ng/mL,仍可能沒症狀,即使有排尿頻繁等典型症狀,與良性攝護腺肥大症狀也類似,導致診斷時間晚,無法治癒。
查岱龍表示,攝護腺癌未納公費篩檢,篩檢普及率低,建議政府將一等親內有攝護腺癌病史高風險族群,納入早期篩檢對象,在國家給付前,高風險族群應主動接受PSA篩檢,50歲以上男性每年一次,高風險者則45歲起開始受檢。目標是將攝護腺晚期診斷比率,由三成降至一成以下。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