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醫聲/ 癌症防治

2025癌症論壇/癌藥給付趨勢變,陳建仁:治癌個人化醫療,非1套西裝給所有人穿

2025癌症論壇暨工作坊「精準抗癌 暖心陪伴」今天登場,與會專家包括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右起)、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林永昌、國泰綜合醫院呼吸胸腔科教授蔡俊明、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石崇良、聯合報社長游美月、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立法委員王正旭、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查岱龍、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曾令民、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台灣凍卵協會理事長曾琬婷、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記者曾原信/攝影
2025癌症論壇暨工作坊「精準抗癌 暖心陪伴」今天登場,與會專家包括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右起)、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林永昌、國泰綜合醫院呼吸胸腔科教授蔡俊明、中央研究院院士楊泮池、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石崇良、聯合報社長游美月、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立法委員王正旭、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查岱龍、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曾令民、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台灣凍卵協會理事長曾琬婷、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記者曾原信/攝影

聽健康

00:00/00:00

癌症是國人第一大死因,聯合報今天與國家衛生研究院舉辦2025癌症論壇「精準抗癌 暖心陪伴」,衛福部健保署秀出最新統計,健保癌藥給付標靶藥物遠超傳統化療。前副總統、中研院士陳建仁致詞時表示,癌症治療應依照病人基因、腫瘤特性發展個人化醫療,「不是做一套西裝給所有人穿」,並呼籲不論健康與否,民眾都應積極照顧自身健康。

本次論壇主題涵蓋「擴增癌篩」、「早晚期治療策略」與「提升癌友生活品質」三大主軸,邀集25名醫界專家學者,分享最新癌症政策、精準醫療技術與臨床實務發展,現場共計逾300位民眾參與。

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表示,今年是第7年與聯合報共同舉辦癌症論壇,就國內具重要性、迫切性、前瞻性醫藥議題,集結產、政、學、研、醫界,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致詞。記者曾原信/攝影
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致詞。記者曾原信/攝影

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表示,她的一名親近好友近期健檢時發現肺部陰影,回家後與家人抱頭痛哭,她也在健康檢查時,發現肺部陰影,於是開始研究肺癌治療相關議題,「真的遇上,才知罹癌時有多驚慌」。從身邊案例可見,癌症其實離大家都很近,聯合報舉辦癌症論壇,不僅是醫界交流,更要分享政策趨勢,並關注病友需要,成為防癌平台,與癌友共同面對癌症挑戰,尋求解方。

游美月說,抗癌過程中,除精準有效的醫療資源外,也要有「溫暖透明」醫病關係,國家則應建立完整的醫療社會安全網,今年論壇主軸「精準抗癌 暖心陪伴」,呼應政府健康台灣三支箭,盼讓治療更有效公平,需要的人得到力量。聯合報明年邁入75周年,將站在守護社會第一線,持續推動醫療永續發展,讓台灣變得更好。

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記者曾原信/攝影
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記者曾原信/攝影

陳建仁2015年發現罹患肺癌第0期。他表示,不少癌友不如自己幸運,罹癌時已是晚期,治癌趨勢是依病人基因、腫瘤特性,給予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細胞療法等不同醫療資源,健保署從善如流,納入各式癌症新藥,但健保經費有限,賴清德總統推出癌症新藥基因,他在行政院長任內,已先編列50億預算,逐步朝向百億規模邁進。

立法委員王正旭致詞。記者曾原信/攝影
立法委員王正旭致詞。記者曾原信/攝影

立委王正旭表示,陳前副總統是癌症康復者,他則是癌症候選人,家中半數以上親人罹癌,所幸在台灣健保制度下,家人都以康復。除完善精準醫療、精準篩檢外,須結合各界力量,陪伴癌症家庭、罹癌者克服心中焦慮,告訴社會「罹癌雖艱辛,有溫暖陪伴就能克服。」自己將在立法院全力監督,確保政府更多經費用在對的地方,提供民眾更好醫療,保障國人健康。

國家衛生研究院長司徒惠康。記者曾原信/攝影
國家衛生研究院長司徒惠康。記者曾原信/攝影

司徒惠康表示,根據最新統計,台灣每9分53秒即有1名癌症病人死亡,「每一秒鐘都牽涉民眾性命及生活品質」,對國人健康至關重要,全民都必須謹慎面對。國衛院2024年建置台灣首座本土癌症基因資料庫,累積逾6000筆資料,涵蓋超過12種主要癌症類型,有助新藥開發與健保給付評估,呼籲政府加速基因檢測與藥物補助、立法推動資料開放共享,真正落實全民精準醫療。

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石崇良專題演講。記者曾原信/攝影
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石崇良專題演講。記者曾原信/攝影

健保署長石崇良說,治癌趨勢改變,健保收載標靶藥物品項共76種,已超越傳統化療62種,且支出金額懸殊,標靶藥費支出每年高達290億元,形同每項癌症標靶藥物,需4億元醫療費用支出,健保署透過癌症新藥基金,支持癌症藥品收載,並提出接軌國際指引,優先納入國際指引實證證據較高藥物。

另,石崇良說,癌症微創手術、精準放療等,健保也與時俱進,納入給付,且為有效利用資源,去年起成立健康政策與醫療科技評估中心,目前正進行立法程序。

中央研究院士楊泮池。記者曾原信/攝影
中央研究院士楊泮池。記者曾原信/攝影

「亞洲、不抽菸女性,罹患肺癌的風險,和亞洲抽菸男生相比,罹患肺癌的風險是一樣的。」中研院士、台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楊泮池表示,在東亞,女性不抽菸族群為肺癌重要高風險族群,主因以基因、家族史、暴露於空汙環境為主。而根據統計顯示,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有助早期發現肺癌病灶,當影像學顯示為比較硬的「毛玻璃病灶」,只要在2公分以上,便建議盡快治療、處理,以降低惡化、死亡風險。

國泰綜合醫院呼吸胸腔科教授蔡俊明專題演講。記者曾原信/攝影
國泰綜合醫院呼吸胸腔科教授蔡俊明專題演講。記者曾原信/攝影

國泰綜合醫院呼吸胸腔科兼任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教授級教職醫師蔡俊明表示,以肺癌篩檢來說,目前主要對象多在45歲以上,但臨床上,也常出現30、40歲的年輕病患,期待多鼓勵年輕人也能定期接受肺部健康檢查,以早期發現病灶、早期治療。

此外,電腦斷層檢查雖可有效診斷出早期肺癌病灶,但有些人擔心可能引起過度診斷、過度醫療,蔡俊明說,從數據上來看,若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異狀,約只有1%為惡性腫瘤,建議民眾不要太過恐慌,必須找出真正原因,才能擬訂正確對應之道。

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長查岱龍。記者曾原信/攝影
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長查岱龍。記者曾原信/攝影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查岱龍表示,攝護腺癌已是台灣男性第三大癌症,發生率正快速上升,許多男性諱疾忌醫,即使一個晚上要起床小便4、5次,在診間仍嘴硬稱沒有問題,導致發生時多已晚期,第3、4期患者占半數以上,呼籲男性別再堅持,盡早接受治療,避免落入晚期,增加社會、國家資源,同時呼籲有家族病史的高風險民眾,主動接受攝護腺特定抗原檢查(PSA)。

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曾令民專題演講。記者曾原信/攝影
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曾令民專題演講。記者曾原信/攝影

國際研究顯示,台灣乳癌病人5年存活率逐漸追上日韓,但與美國仍有明顯落差。台北榮總醫院副院長曾令民分析,台灣乳癌死亡率與1995年相比增加1.5倍,與生活與生育模式改變導致發生率增加3.9倍,民眾憂心年紀、副作用、外觀與生育導致晚期乳癌診斷比率居高不下有關。

為鼓勵民眾接受篩檢和治療,各界竭盡心力,除了國健署擴大乳癌篩檢年齡為40至70歲,健保去年至今擴大給付3乳癌新藥、新增4乳癌新藥,醫界也擴大乳癌醫療給付改善方案參與,全台94家非營利組織則提供病友服務。

知名演員林利霏分享抗癌經歷。記者曾原信/攝影
知名演員林利霏分享抗癌經歷。記者曾原信/攝影

「確診那一刻我沒有崩潰,而是問醫師『現在該怎麼處理?』」女星林利霏分享自己罹患大腸癌第一期的經歷,呼籲民眾不要害怕癌症,更強調要學會面對,並把病情交給專業醫療團隊處理。她早期曾有便秘與出血症狀,卻誤以為是內痔,直到與丈夫一起進行健康檢查,才意外發現惡性腫瘤,術後她曾痛到狂按13次嗎啡,卻堅持每天下床走路、努力復健,只為更快康復。

林利霏也分享,自己原本個性急躁,但罹癌後反而學會放慢步調,並提醒大家40歲以上,務必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強調「癌症不可怕,怕的是忽略,愈早發現愈能掌握主導權。」

國健署長吳昭軍。記者曾原信/攝影
國健署長吳昭軍。記者曾原信/攝影

當回答民眾問題時,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說,民眾千萬不要認為「沒檢查就沒事,一檢查就一堆事」,事實上,如果沒有篩檢、檢查,就永遠不知道問題所在,政府在癌篩經費的挹注上,目前已從28億增加68億,明年依然會繼續提升,期待未來可以達到早期癌症確診倍增目標。

司徒惠康說,雖然適當癌症篩檢是必要策略,但有時,「檢查數據出來後,反而是麻煩的開始」,不少民眾可能產生恐慌心態,若可以推出後續因應相關指引、建議,相信可幫助舒緩民眾恐慌情緒,民眾了解後,也會比較安心。

聯合報2025年癌症論壇暨工作坊中,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查岱龍(左起)、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國泰綜合醫院呼吸胸腔科教授蔡俊明、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回應觀眾提問。記者曾原信/攝影
聯合報2025年癌症論壇暨工作坊中,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查岱龍(左起)、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國泰綜合醫院呼吸胸腔科教授蔡俊明、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回應觀眾提問。記者曾原信/攝影

在癌症治療的過程中,精準檢測是重要一環。對此,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黃育文表示,在所有檢測項目中,「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查只是一部分,目前健保給付項目也含括單點基因檢測,只要檢測結果顯示,有對應藥物可用,精準檢測項目即有機會納入健保給付。

聯合報今天與國家衛生研究院舉辦2025癌症論壇「精準抗癌 暖心陪伴」論壇主題涵蓋「擴增癌篩」、「早晚期治療策略」與「提升癌友生活品質」三大主軸,邀集25名醫界專家學者,分享最新癌症政策、精準醫療技術與臨床實務發展,逾300人參與。記者曾原信/攝影
聯合報今天與國家衛生研究院舉辦2025癌症論壇「精準抗癌 暖心陪伴」論壇主題涵蓋「擴增癌篩」、「早晚期治療策略」與「提升癌友生活品質」三大主軸,邀集25名醫界專家學者,分享最新癌症政策、精準醫療技術與臨床實務發展,逾300人參與。記者曾原信/攝影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